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2020-05-07 來源:hao86 布朗族 傳統文化 56個民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1.文身

文身是布朗族先民遺留下來的古老習俗。布朗族男子在十四五歲時就要施行紋身,在四肢、胸、腰、腹部和背部刺上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文身圖案頗多,大致可分為鱗刺、字刺、形刺和蕨刺等4種。鱗刺形若魚鱗又不全似魚鱗;字刺即將傣文字母按所謂“咒語”或巫術需要排列成表格,刺在身上;形刺大多是動物圖形,常見的有龍、虎、獅、象等;蕨刺其形若嫩蕨之尖葉。不論刺哪一種,都按“咒語”、巫術的需要構圖。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文身習俗逐漸發生了變化。

2.服飾

布朗族的服飾文化別具一格。生活于群山和森林之中的布朗族,以其獨特的方式裝扮自己,注意突出個性。由于偏愛黑色,他們的服色往往以黑色和青色為主。從各地布朗族男子的著裝來看,差別不大。男子上身著黑色或青色無領或圓領長袖對襟短衫,下著黑色寬襠褲,褲腿短而肥大,頭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頭。男子有佩帶手鐲的習慣。青年男子頭纏黑色或青色包頭巾,老年男子喜歡蓄長發,將發辮盤于頭頂,用白色頭巾包頭。而今除了老年人穿大襠褲外,中青年男子一般都改穿漢裝。布朗族婦女的服飾則更多地保留了傳統特色。西雙版納等地的布朗族婦女,上衣為左右兩衽的無領窄袖短衫,或黑或白或藍,緊腰寬擺,雙襟在胸前交叉迭合,衣角兩邊各有一條飄帶,以布帶代紐系于左側。上衣下擺、袖口等邊沿飾以各色滾條和花邊。上衣里面還穿有一件對襟圓領無袖貼身小背心,領口及胸襟處飾以各種彩色花邊,胸襟上釘有一排小紐扣,背心多由色彩艷麗的凈色布縫制而成。

3.音樂

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布朗族民歌,內容豐富,曲調繁多。每逢結婚、遷新居、過年節或勞動之余,年輕人都愛對歌。按其音調布朗族民歌大體可分為“索”、“勝”、“宰”、“拽”、“脫麻”等幾種。這些曲調也因地區差異而各具特色。布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凡節慶婚禮等皆離不開歌舞。布朗族的音樂絢麗多彩、曲調優美。雖然各地的音樂曲調稍有差異,但各有很濃的特色,西雙版納一帶的布朗族的布朗調分為索、森、綴、宰等四個基本曲調。布朗族的樂器有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兩種。打擊樂器有鼓、铓鑼、鈸镲、魚罄等,其中鼓的種類較多,有大鼓、長鼓、象腳鼓、手鼓、木鼓、蜂桶鼓等,多在宗教活動中使用。管弦樂器有嗩吶、羊角號、牛角琴、竹笛、洞簫、三弦、四弦琴、葫蘆笙、響篾(口弦)、葉笛等,主要在婚禮、打歌場或喜慶節日中使用。

4.舞蹈

布朗族有著豐富多姿的舞蹈藝術,歌與舞常常形影相隨,密不可分。民間舞蹈分為歌舞、鼓舞、武術舞3種。西雙版納布朗山一帶的布朗人喜歡跳“刀舞”,舞姿矯健有力,青年男女在一起喜歡跳“圓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過節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施甸布朗族地區主要流行圓圈舞和二排舞。在布朗族的傳統歌舞中,以鼓舞最具特色,而鼓舞又以雙江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最為有名。蜂桶鼓舞布朗語叫做“克廣”(跳鼓),因其形似蜜蜂桶而得名。它是一項群眾性舞蹈,參加人數不限。舞蹈分三步舞和五步舞兩種,由男女兩隊組成,以象腳鼓、铓、镲等作伴奏。信仰佛教的布朗族將蜂桶鼓舞納入重大的佛教活動中,舞姿和舞步保持不變,逐漸成為插花節的專用舞蹈,并一直流傳至今。此外,蜂桶鼓除在插花節、開門節、關門節時可以敲響外,平時不能隨便亂敲,因為平時的鼓聲是向外寨發出報喪信號。

5.紡織

布朗族的傳統紡織技術十分高超,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布朗族的服裝多是自制的土布做成的,以藍、黑二色為主。其紡織原料是自種的棉花、苧麻和葛線麻等。用棉花和苧麻可以紡織成土布,用苧麻和葛線麻可縫麻袋或掛包。布朗族的紡織技術起源甚早。千年以前的漢文史籍中就有濮人以木棉織布的記載?!稄V志》說:“木棉濮,土有木棉?!薄昂趦k濮,出桐華布?!薄度A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條說:“有梧桐木,其花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蔽鳚h初年,這種用木棉紡織的布曾被蜀商大量運往關中一帶銷售,屬當時的上等紡織品,倍受世人的青睞,以至于規定了它的交換價格,說明當時濮人的紡織手工業發展水平已經很高。明清時代,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說:“蒲蠻,山居火種,婦人織火麻布為生?!鼻 毒皷|直隸廳志》卷三載:“蒲蠻,女織棉布?!庇謸拦狻镀斩尽肪硎耍骸昂阱?,寧洱有之……頗知紡織?!边@些史料說明了布朗族先民的紡織歷史久遠,曾經擁有杰出的紡織技術。今天,在布朗族地區,仍可以見到一些婦女沿襲祖傳的紡織技術,精心制作布料和手工藝品的情形。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