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2020-05-07 來源:hao86 納西族 傳統節日 56個民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1.春節大祭天

納西語叫“由奔吉锃”,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從農歷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結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要備辦各種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晚餐時,如家中有人外出未歸,也要在飯桌上擺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團圓。同時,要用米飯和肉喂狗,觀察狗先吃什么,以預測來年肉和糧食的豐歉貴賤。餐畢,老人在火塘邊給子孫講述民族的歷史故事,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習慣。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個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燒火;火要一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柱香,拎著水桶,帶上水瓢,到河邊去“買水”,要一邊順流汲水三次,一邊口誦“新年大吉,風調雨順”。買水回來后,其他人即起床,分頭準備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婦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們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長主持除穢、燒天香,鳴放大小鞭炮,先向東,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賜福,萬事順昌。然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這一切須在天亮時分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湯元等素食,禁吃葷。飯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壺酒,到叔伯或近鄰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帶著香燭等到附近的寺廟中燒香拜佛、祈禱一切平安。初一當天,多數不串門,有些地方到同姓宗親家拜年。從大年初二開始到非宗姓親屬和友鄰之間相互拜年,輪流請客吃飯的習俗。

祭天是納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春節活動。俗語有“納西重祭天”之說,充分表明祭天在納西人心中的地位。祭天分春祭與秋祭。春祭在春節期間舉行,而且比秋祭隆重,因而稱為“春節大祭天”。祭天的由來,傳說是納西族的始祖崇忍利恩和襯紅褒白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點下祭天之后,生了三個兒子;但長大又不會說話,便再次行大祭天,三個兒子才說出三種不同的語言,變成了納西等三個民族。故納西人認為祭天可以保佑子孫的繁衍和健康成長,就世代相承下來。元、明、清的漢文史書中也有關于納西族祭天的記載。并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規程和繁雜的儀式,說明納西族祭天歷史的久遠。祭天有祭天場,一般是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用石頭圍砌成方形或長方形的場地,內有祭臺。講究點的祭天場還分內場和外場,周圍栽培一高大的常青樹、風景優美,能容納幾十人至一、二百人。沒有場地的城郊或壩區中心,春節期間也輪流在各家院中圍柵搭棚來祭天。在同一個祭天場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個村的家族中幾房人組成。每個家族或親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稱。1949年前,納西族的祭天群有“鋪篤”、“古徐”、“古哉”、“古珊”、“阿余”等的名稱。這種雜居在各地不同名號的祭天群,是與古代納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淵源關系的。大的祭天群有數十戶,小的十來戶或十多戶。其中“鋪篤”的祭天群數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時間最長,儀式相當復雜,“古徐”祭天群數和人口次之,祭天需時亦長,但儀式較“鋪篤”簡略;其余的祭天群群數和人口較少、祭天需時較短,儀式也簡單。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時間有先有后,但都在正月十五日之前舉行。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專用和潔凈。如祭臺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或天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代表崇忍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巖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白凈顆粒整齊的,需經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后都需洗刷干凈;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由兩家輪流喂養,要保證大豬一百二、三十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余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搓制,并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通過春節祭天大大加強了群體的內聚力,并調整了人際關系,達到了求得寧靜心靈的重要目的。


2.三朵節

又稱“北岳神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岳”,故該廟又稱北岳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一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沉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于是就地建一廟供奉之。此后,人們屢見一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白矛、騎著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圣,保護納西人征戰得勝,并免于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并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圣跡,并奏請中央王朝敕封其為“大圣雪石北岳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云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集會場所,進行野餐和郊游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民族節日,這一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中元節“燒包”祭祖

農歷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準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將上述物品置于正房堂屋內的供桌上,并加上些干鮮果品、糕點花卉等,于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時分,再把那些白紙包帶到河邊焚燒,并將灰燼和一些供品扔進河水中,意味著送祖先回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陰間去。這兩日剛近黃昏便家家關門閉戶,路上難見行人,因想象到處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動而顯得一派悚然。

朝拜獅山“干木”女神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邊境瀘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獅山“干木”女神的盛大節日,又稱為“轉山節”。根據摩梭人的神話傳說,屹立在瀘沽湖與永寧壩子之間的獅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著這一帶地區的人口興衰、農作物豐歉以及牲畜的增減等大小事,同時還影響著婦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案赡尽迸耖L得十分漂亮,住在獅子山頂上的洞穴里,周圍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轄。她還過著“阿夏”婚姻生活,有許多長期的和臨時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來此聚會娛樂。摩梭人為了給“干木”女神助興,并祈求她的保佑,每逢這一天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匯聚到獅子山麓的女神廟前進行朝拜。朝拜者一般達2000余人,以幾家或十幾家為一伙,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鮮花等祭品,誠心誠意地叩頭朝拜。朝拜完畢,載歌載舞地歡慶,并就地野餐。在歸途中,往往還要組織賽馬等活動,有些青年男女則結伴環游獅子山或瀘沽湖,談情說愛,對唱山歌,其樂無窮。


3.干木石

名稱:干木石

別稱:獅子山祭會或朝獅子山會

時間:農歷每年七月二十五日

意義:祭祀活動

內容:納西族民間節日。"干木古"是納西語音譯,"干女"是女神的名字,"古"是祭祀,可意譯為祭女神、女神節。"干木"又實指"干木山","干木山"又名獅子山,故俗稱"獅子山祭會"或"朝獅子山會"。流行于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地區,即瀘沽湖一帶納西族聚居地。過去,崇拜山神的納西人把獅子山看作"干木"女神的化身,認為她是司婚姻、生育和富足的神,不僅主宰人畜莊稼,而且是山神之首,她周圍的男性山神多是她?quot;阿注"(有同居關系的"朋友")她是象征母權的最高神祗。解放后,母系阿注婚姻日趨瓦解,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越來越少,但是作為節俗仍在民間保留。屆時,人們身著盛裝,來到山腰,以石壘祭臺"山寶寶",焚香化紙,點燃松毛柏枝,掛經符、紙錢、食物等于樹枝,對山頂膜拜三次。然后向山中女神洞撒錢幣、五谷等物,由巫師或喇嘛主祭,以巨石為石祖,祭拜之,祈求女神賜子降福。過去祭祀多以母系血緣家族為單位進行,現在,誰相信,誰去干。祭畢,游戲娛樂,唱歌跳舞,賽馬射箭,游覽山湖,野餐宴飲,尋朋交友,談情說愛。夜晚有篝火松明,不誤如愿樂,通宵達旦,盡歡兩天。


4.請哦美

名稱:請哦美

時間:秋收打場時

意義:祈求豐收

內容:納西族民間傳統宗教節日。"請哦美"即請谷神。流行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納西族地區。納西族民間傳說,過去谷子種下去后不必進行田間管理和收獲,谷子成熟后,自己就會回到主人家。有年秋天,谷子到"姆美咪"家叫門,"姆美咪"正試新衣,隨口答道:"谷倉滿,沒處裝。"谷子跑了。"姆美咪"歷經辛苦,找到谷神居處,求谷神給了谷種,授以耕作方法,讓她一路叫著谷魂回寨。她給鄉親們說完谷神所言即死去。中甸三壩的納西族在收打揚場后,請村中德高望重的一位長輩到家里,于堂屋設香案,供飽滿的谷穗和生產工具,贊美其功勞,歌頌谷神"哦美"的恩惠,歡唱慶豐收的"瑪達"調。爾后,用新谷在地上撒出一條龍圖,繞場歌舞,至谷倉前,贊倉神;到火塘邊、堂屋門口,以青竹竿驅邪。當老者坐下來享用主人家的謝宴,夸獎主人的勤勞時,家里人開始從龍圖的頭部掃收谷料,倒入谷倉,表示糧食如長龍般源源入倉。有些地方直接在打谷場上祭請谷神,擺香案,唱贊谷神歌,把谷子堆成長龍狀,在龍頭處上香擺祭品。祭畢請幫助揚場的鄉親吃祭品,而后收谷入倉。


5.每畢

名稱:每畢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日,七月

意義:祭祀活動

內容:納西族民間宗教節日。"每畢"是納西語音譯,意為"祭天"。流行于云南省見迪慶地區藏族自治州中甸一帶。每年兩次,正月十五日大祭,七月小祭。據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末些蠻(古代納西族)在大理北……不事神佛,惟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極嚴潔。"納西族《東巴經》所記傳說故事,在大理北納西族最早的母親是天女"襯紅葆白咪",久婚不育,求其父母(皆天神)乃生三子。子不語,又求天神,方能言。故祭天(神)乃生三子。子不語,又求天神,方能言。故祭天(神)。祭天活動多以家庭或同一血緣家族中的多個家庭為單位舉行。各祭天群體有自己的祭祀聲所,一般在長青樹下設壇。祭品主要有兩頭大豬、一頭小豬、雞、酒、米糕、餌塊、各家奉獻的祭米等。祭祀時由東巴(巫師)念育《崇搬颯》經,講述民族歷史傳說,求天神保佑人蓄興旺、平安。祭畢,酒、菜、湯等小份量熟食由參祭者共餐飲用,其余的按戶或按人口均分,帶回家享用,以求吉利。返回時大家排著隊,頭上飾著樹枝葉,一路歡呼吼叫,表示生命蓬勃,求祭天神已得歡樂與吉福。正月大祭一般要四、五日,但在正月十五日得祭畢。祭祀儀式各地亦略有差別。


6.騾馬會

名稱:騾馬會

時間:農歷每年七月

意義:選騾馬

內容: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在麗江縣城(大研)獅子山后的曠野舉行,節期7-15天。據當地民間傳說,騾馬會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麗江自古有"花馬國"之稱?!睹魇贰份d:麗江"民以馬易金"。納西族《東巴經》(以象形文字寫的)中有許多養巴的精彩描述。民國《麗江縣志》載,獅子山有七月騾馬會。"麗江巴"體型勻稱,四肢有力,頭小而靈秀,善跑而耐力,不僅農民喜歡,部隊亦常選為軍巴。騾馬會聲名遠播已在辛亥革命之后。屆時,云南各地的農牧民來趕會,陜西、河南、四川、西藏、安徽等省區的人來選購騾馬,并帶貨物進行交易,甚至尼泊爾的客商也專程趕來談生意。每天上市的騾馬數以萬計,另外還有各種農具、土特產品、少數民族特需商品。來趕騾馬會的各地各族群眾,除買賣交易之外,還可以品嘗各種風味小吃。臨時搭設的飲食棚攤店在市場周圍星羅棋面,連成一串,接成一片。吆喝聲招攬顧客,美食香味誘人駐足入座。久已聞名的"麗江粑粑"色美味鮮,每層薄如蟬翼,層次很多,有"千層餅"之稱。它是用麗江麥面、黑龍潭泉水相和,配以火腿、花椒、糖、草果、油等調味品及輔料,在大理石案板下加炭火烤制而成,香脆可口,油而不膩,不僅當時可熱吃,還可以帶往遠鄉贈送親友。騾馬會期間,當地政府以及民間百姓組織有許多文藝演出、體育競賽。對山歌、跳東巴舞、唱滇戲、賽馬、雜耍等等,非常熱鬧。


7.龍王廟會

名稱:龍王廟會

別稱:龍王會、祭龍會、祭龍王、黑龍潭會

時間:農歷每年三月十五日

意義:原始宗教祭祀

內容:納西族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節期時間有一星期左右。該節起源于原始宗教對龍的崇拜與祭祀,清乾隆時在黑龍潭建龍神祠,開始有廟會,屆時東巴(納西族東馬教巫師)念誦東巴文的《祭龍王經》作道場,一些群眾也于井邊河畔點燈燒香,供祭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辛亥革命以后,?quot;麗江商業勸工會"的倡導下,漸形成以物資交流為主要內容的廟會,而且在廟會期間評選優質手工業產品予以獎勵。由于影響不斷擴大,所以不僅吸引了省內外大批客商,甚至川、藏、陜、豫、皖等外省區的商旅也趕來參加交易。除農副土特產品外,不有成千上萬頭大牲畜進入市場,形成專門物騾馬市。(參見"騾馬會"條)解放前,參加龍王廟會的從數就達數萬,解放后,更是不斷繁榮擴大。著名的商品有毛皮山貨、貴重藥材?quot;麗江馬"等。除商品交易之外,廟會期間有戲劇演出、歌舞活動、賽馬塞球、舞獅耍龍等。由于參加廟會的群眾民族成分較多,所以可以看到藏族、白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納西族等民族節日盛裝、歌舞表演,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小吃,可以買到許多民間工藝品及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白天紅紅火火,夜晚亦熱熱鬧鬧,充滿歡樂的節日氣氛和升平安康的繁榮景象。按納西族習俗,新婚女子,在節日期間要請親友到廟會看戲、觀光、聚餐,因而使廟會增添了不少喜慶色彩。


8.勁德吉德

名稱:勁德吉德

別稱:打平伙、牧童會、牧童節、青年會

時間:農歷二月初八

意義:娛樂節日

內容:納西族民間節日。流行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節期不一。麗江大研鎮一帶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其他地區一般在正月初一。"勁德吉德"是納西語音譯,意為"打平伙"(湊份子聚餐)或"牧童會"、"牧童節"。節前孩子們便開始湊錢買東西或讓家中準備食品。節日里孩子們便相約結伴上山,象城里的孩子去郊游一樣。在山坡上主要游戲是唱歌(《勁德歌》等)猜謎語,捉迷藏,講故事,說諺語。少女們也湊錢上山聚會野餐,所以又有稱之為"青年會"的。家庭富裕的還做東請孩子們的客,關系較密切的家庭還讓孩子互送肉和點心等。成年人若上山的話,也是按年齡來相聚,不去干涉孩子們的活動。該節起源于當地群眾對古代放牧生活的紀念,早先還有些祭祀活動,現在當然成了娛樂性節日。


9.白水潭會

名稱:白水潭會

別稱:白水潭歌會、二月八歌會、白水臺盛會

時間:農歷每年二月八日

意義:祈福禳災

內容:納西族民間節日。流行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三壩一帶。節日活動主要有兩項。一是祭白水潭。方圓數百里之內的許多信仰東巴教的群眾,都來這里來燒香叩拜,祈福禳災,有的還在泉中沐浴。白水潭,水不白,石灰巖溶沉積后使潭底與潭岸坡,形成了白色臺階,故被稱為白水潭或白水臺。


10.白沙農縣會

名稱:白沙農縣會

時間:農歷每年正月二十日

意義:交流會

內容: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該節起源于喇嘛教廟會。納西語稱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音譯為"白沙當美空普"),白沙即麗江城郊的白沙村,大寶積宮建于明代,乃喇嘛寺廟的一部分。每年春節之后,正值準備春耕春種時節。節日清晨,麗江一帶的各族群眾便涌向白沙各街,購買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交流農副產土特產品。貨物之多之全是該地區一年之中別的集市都無法相比的。加之歷史較悠久,所以很受周圍群眾重視,一年比一年熱鬧。除物資交流外,寺廟建筑群周圍布有許多小吃攤點,來趕會的群眾可以隨意選擇,一飽口福。當地居民還邀請來趕會的親朋好友及親戚相識到家中聚餐,敘談家常,互相祝福。


11.火把節

名稱:火把節

時間:六月二十四、五日

意義: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內容:火把節是納西、拉祜、彝、白、僳僳、哈尼、佤、布朗、普米等兄弟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除佤、布朗、普米族外,其他六個過火把節的民族,其語言都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流行于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大多數以上各民族地區。節期除黔西彝族于農歷每年六月六日開始外,其余各族的火把節,均于六月二十四、五日開始,連續過3-7天,最多達半個月。節日活動內容,各地有別,基本相同的有以下幾點。一是節前準備各種松明火把,有的高達10米多,于節日夜點燃,舉火把走寨串戶繞田角,敲鑼打鼓奏樂并歌舞吶喊,意在驅邪殺蟲祈豐年。二是祭祀活動,有的宰牛宰羊,有的殺豬殺雞,祭田公地母等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三是篝火晚會,跳火堆,舞蹈對歌,覓友擇偶;舉行群眾性的賽馬、賽歌、頭牛、摔跤、射箭、拔河、蕩秋千等文體活動和地區性的物資交流與集市貿易。解放后,節俗中的迷信內容大增,使火把節成為民族團結和預祝豐產豐收的盛會。關于節日來歷,清《昆明縣志》載?漢之時有彝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列,國人哀之,因為此會。一云南詔皮邏閣會五詔于松明樓,將誘而焚殺之,遂并其他,對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果被焚,慈善跡釧得夫尸以歸。皮邏閣聞其賢,欲委擒焉。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有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古代人民以火攻戰勝魔王的斗爭。有的傳說,該節起源于彝族百姓用火把燒死天王派到人間糟踏莊稼的害蟲。有的傳說,鄧賧詔王的夫人白節(即慈善),曾組織群眾在羊角上點火把,虛張聲勢退敵兵,后人懷念她,故有火把節。起源實因當與原始時代的祭火和祈豐年有關。


12.東巴會

每年農歷3月5日,納西族聚居地的東巴云集中部東巴圣地--麗江玉水寨,在這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東巴會,場面盛大。這天,東巴們早早來到玉水寨東巴什羅廟。點燃香爐,燒大香,祭拜神靈和祖先,祭拜東巴始祖東巴什羅,并且誦經,做法事。東巴會也是各地東巴"比武",展示各自才華、技藝的機會。各地的東巴一個接一個按自已的風格誦東巴經,跳東巴舞。爾后,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學習。他們都熱愛自已的民族,熱愛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走到一起,為傳承古老的納西文化,并發揚廣大而共同努力。


13.棒棒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后,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并逐步發展成為準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后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么都能買到。


14.三月會

麗江三月會于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會期一般七天。原為祭龍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麗江城北黑龍潭修建了玉泉龍神祠,始在這里舉辦三至五天的三月"龍王廟會"。辛亥革命后,麗江商業勸工會借祀龍王之機,進行百貨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間辟出以驟馬為主的牲口、交易市場。遠近客商不斷牽驟驅馬而來,玉泉逐漸變成驟馬集市中心,三月會始而演變為驟馬物資交流會,一直延續至今。三月會期間,除了交流山貨藥材、土特產品、日用百貨及驟馬牲畜外,還組織體育比賽、民歌播唱、古樂演奏等活動。麗江城內人山人海,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


15.二月八

農歷的二月初八是迪慶納西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尤以三壩白地最為熱鬧。又稱“朝白水”。日期間,遠近趕來的納西族、藏族、彝族、回族等數以萬千會集于白水臺,參加朝拜白水神盛會。人們先燒香及殺雞祭天,祭祀各種神靈后便進行歌舞表演及賽馬,熱鬧非凡。

二月初八祭天的日子,看起來更像是一次大型的集體野游活動。這一天各村各寨的人們,穿上各民族的節日盛裝,拂曉前就成群結隊地踏上了去白水臺的道路。到了白水臺,首先以家支、家族為單位在臺前的求子洞邊焚香磕頭,然后到各自的火塘生火野炊。從古到今,各自的火塘地點不變,因為各家庭或各家族在火塘上方己設置神壇。當天,納西人先要在火塘邊祭祖,然后到白水臺泉眼旁的大燒香壇進行祭祖。祭祖完畢,則坐到各自家的火塘邊,享用早已準備好的各種菜肴和糕點。在這香煙綴繞之中,吾樹灣人首先邊唱邊跳起了“阿卡巴拉”舞,隨著其他村寨的人也如人到舞隊當中。頓時,歌聲與舞蹈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16.滇西獨特的禁屠護獸節

在滇西一帶曾經有一個古老獨特、今已鮮為人知的節日禁屠護獸節。每到農歷八月二十三這一天,屠戶們封刀,獵手們禁獵,并設祭焚香,供奉獵神,企盼六畜興旺,走獸繁衍。

據說農歷八月二十三是張飛的壽誕。張飛出仁仕輔助劉備前,曾以殺豬為生,是有名的屠戶。張飛雖魯莽,卻有善心,每到他生日這一天,便自斷屠宰,停業一天,他認為他生辰日子繼續操刀殺生會折陽壽。后來,張飛與劉備、關羽桃園結義后,當上了將軍,于是在其所轄范圍內,定八月二十三為禁屠節。禁屠節這一傳統習俗,逐漸演變擴大為保護所有動物的行動規則。每到這一天,殺豬宰牛的屠戶們封刀禁殺,街上停售肉類,專司狩獵的獵戶收存弓弩、封存獵槍,設壇祭祀,敬奉獵神,讓六畜和各種野獸逍遙自在。不必東躲西藏,可以自由自在徜徉于山坡林間。獵手們還有個規矩,平時狩獵時不準捕殺懷孕母獸和待哺的幼仔。保山市永昌鎮白紙房村后山至今存有一座建立于明代的一個山神廟,廟內供奉有山神、土地神、花神、獵神,四神并立。獵神執掌天下所有動物的生殺予奪之權?,F在,不少百姓還保留有除夕時為獵神燒紙錢的習俗。


17.北岳廟會

二月初八的北岳廟會,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多"的盛大節慶。北岳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岳,三多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納西人認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眾頗多,香火之旺,當居麗江所有寺廟的首位。


18.朝山會

七月二十五日朝獅子山拜女神,是永寧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傳說獅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干木",即永寧的女神。她不僅主宰著永寧人口的興衰、農業豐歉、牲畜增減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時也是眾山神之首,周圍的男山神歸她管轄。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會娛樂,干木女神也前往參加。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興旺、莊稼豐收以及百事昌盛,在這一天,永寧壩區的男女,特別是青年,都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子山麓,數家或數十家人燒一堆松枝,再灑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獅子山朝拜。拜畢,盡情歡樂,就地野餐。據說參加朝山的,最盛時達一、兩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結伴繞獅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進行社交活動。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