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2020-05-07 來源:hao86 錫伯族 傳統節日 56個民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錫伯族節日一:抹黑節

據說早年間有個年輕媳婦把餅烙糊了,怕老人責備,把餅偷偷喂了狗,惹怒了巡天神,把麥種變成了黑丹,再也種不出麥子了。這時一只小燕子引來善良的老倆口,集合全村的人向巡天神祈禱恕罪,并且發誓寧愿往自己臉上抹黑,也不叫麥子生黑丹。巡天神被感動了,收回了神法,從此又可種出麥子了。

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伙子臉上抹黑。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伙子臉上抹黑。

錫伯族的“抹黑節”據傳說,錫伯人民因苦于小麥黑穗病之害而演變出這一獨特的節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陽未升起之時,錫伯族群眾就要用預先準備好的鍋底黑灰往臉上涂抹。親朋鄰居不相互串門,子侄輩首先給老人跪下,用鍋灰往其前額點一點,然后,平輩之間相互亂涂,直到一個個都成為黑臉蛋為止。只有青年婦女不提倡臉上抹黑。這一習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爺開恩,不要讓小麥染上黑穗病。

有關抹黑節的來歷,錫伯族中流傳著許多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女人正在烙餅,因小兒拉了屎,她手忙腳亂間用面餅給孩子擦屁股。這一失誤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決定正月十六太陽出山時燒毀人類和糧食。這一決定傳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告訴人們,趕在天兵天將到來之前,人們都要往臉上抹黑,讓玉皇大帝誤認為人間已受蹂躪,從而取消天懲。


錫伯族節日二:填倉節

農歷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這一天農戶家向糧倉焚香禮拜,在糧囤里插上香,周圍灑上灰圈,以避邪,求豐收。


錫伯族節日三:二月節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這天,收回“喜利媽媽”。為了送“喜利媽媽”還位,用蕎面和成面團再用刀削成不規則形的面片,名叫“蕎面特合勒”。下鍋煮熟后,拌紅糖吃。近族各戶男女老少都去叩頭,吃蕎面片。家家戶戶用灶塘中的灰,從井臺撒到家門,撒成一條較寬的灰道,叫做“領龍”(或“引龍”)。


錫伯族節日四:西遷節(又稱“四一八節”)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錫伯語稱“duinbiyajuwanjakuun”。此節為錫伯族自己的節日,即是錫伯民族的西遷紀念日,稱“懷親節”,又叫“四一八節”。錫伯語叫“杜音拜專扎昆”(杜因拜扎坤節)。這是二百多年以來錫伯人民的傳統節日,紀念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一部分錫伯族遷往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伊犁地區駐防戍邊。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

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F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里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昆節。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里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所以當前也有部分民族學者認為應該叫“西征節”更為準確。

兩百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并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伙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傳統節日。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價值。

2000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并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節日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掃得干干凈凈,準備豐盛的食品,穿上節日盛裝,相聚在一起,彈起“東布爾”(錫伯族的一種樂器),吹起“墨克調”(錫伯族的一種曲調),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貝勒恩”,來慶祝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節日。姑娘們的“抖肩”,小伙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此外,還要進行摔跤、射箭、賽馬等傳統體育活動。

屆時還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擺野餐。


錫伯族節日五:十月節

錫伯族稱“專拜依車”,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又稱“下元節”。為緬懷祖先,每年這一天也要上墳將用紙疊成的衣、褲一起燒化,謂之“送寒衣”。


錫伯族節日六:懷親節

新疆錫伯族同胞稱為“杜音拜專扎坤”,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因時間是農歷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節”。這是二百余年來錫伯人民的傳統節日,紀念一部分錫伯族西遷祖國西北邊疆的伊犁地區,駐防戍邊的英雄業績。又有懷念親人之意。西遷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遷官兵及家屬與送行父老兄弟姐妹親戚故友齊集在太平寺“錫伯家廟”,共進了離別飯,共飲了離別酒,為戎裝西遷的同胞餞行。從此,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在錫伯村屯,都要在寺廟內拱灶,殺豬,吃高粱米飯,每戶都去當家人,進行聚餐,來紀念錫伯族西遷的歷史壯舉,暢敘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業績,緬懷離別的骨肉同胞。


錫伯族節日七: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日,俗稱“填倉節”。農戶家家向糧倉焚香禮拜,插香于糧囤上,還用柴草灰在囤的周圍灑上灰圈,灑灰圈時還口念著:“大囤滿,小囤流,今年豐收好年頭”。并在大門前灑上灰圈,借以避邪。


錫伯族節日八:祭地節

祭地節是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春耕開始前選日進行。節日這一天,每家選擇一頭肥豬,在自家后院設置的祭壇上,先用清水澆豬身,家長燒香在豬身上晃三下,口念著祝詞,面向西天行跪拜禮,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兩旺,喜獲豐收。然后宰豬,將豬血灑在底墑鬃毛埋進土里。在把豬頭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如果節日的這天或隔日下于,那么這年就是豐收年吉兆。如果節日這天或隔日刮大風,那么這年可能是災年的兇兆,就要到祈年樹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災滅難。搶千燭,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三日舉行。接前各家各戶開始準備做燭。燭是一種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后送到指定的廟里。燭的數量不限,然后有喇嘛將燭排好,廟里做一只特大的燭放在中間向著月亮,周圍是各家送的小燭象征群星。有時小燭多達千余多支。節日的早晨,喇嘛事先點燭祭祀,這時,人們已趕到廟里。等到一聲令下宣布搶燭開始,大家也不怕燭火燙手,經過激烈的爭搶,人們把搶得的面燭帶回家去,再做成烤面餅,當天早晨食用,他們認為節日搶得面燭,家中無子會有子,有子的今后人丁回更加興旺。錫伯族祭星,是錫伯族傳統的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日舉行。節日這天,各家選一只肥公羊,用水洗干凈,宰后,在院中放一張桌子,把宰殺的羊放在桌前,在再在院靠西屋的墻角放一小炕桌,在上面擺七根蠟燭,擺成北斗七星的樣子,然后點燃。又在院的西北墻上按北斗七星的位置錠好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樁,在每根木樁上點燃一根蠟燭。將當晚煮好的羊腿供一夜,祈禱七星保佑。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