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2020-05-07 來源:hao86 滿族 傳統文化 56個民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1.服飾

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后半部留發,束辮垂于腦后,清入關后,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后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于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別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以御寒,后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少婦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樣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窮人用狍鹿皮為衣。進入遼沈以后,貴族富人穿綢緞,平民則著布衣,服飾也等級化了。入關以后,滿漢服裝逐漸趨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2.飲食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于“滿漢全席”。其菜肴選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它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成型,流傳了二百余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的“滿漢席”,已有菜點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每當陰歷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3.騎射

滿族及其先民長期居住在山林地區,精于騎射是他們的特技,也在他們的生活習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滿族育兒所用的搖車,直到今天,很多農村仍然沿用。兒童初生時,懸弓箭于門前,象征著他未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射手。六、七歲時,即以木制弓箭練習射鵠,稍長,就騎馬佩箭馳騁山林。女人執鞭不亞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備之品,結婚時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轎車進門,新郎要射三支箭。滿族兒歌與民謠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獵生活的痕跡。

4.姓氏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豐富而復雜,極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后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原來的穆昆又分化出數個新穆昆。一般一個穆昆只有一個哈拉,但也有數個穆昆屬于同一哈拉的情況。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在中國各民族的姓氏中,僅次于漢族。與其他歷史悠久的民族一樣,滿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的圖騰崇拜,但就后來的發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為氏和以部族為氏兩種。也有將滿姓漢語音譯的第一個字作為姓氏的,如佟佳氏簡稱佟,馬佳氏簡稱馬,還有圖、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數是將原來的滿姓,用漢字來進行簡稱。對于這種情形,清統治者十分不滿,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嚴令禁止,但并沒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絕大多數的滿族人,普遍用漢字姓,或捏改漢姓,使他人不知其為滿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滿族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5.歌舞

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后,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喜慶宴會時,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以后,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宮廷樂舞中,備有滿、蒙、漢,朝等族的舞蹈。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