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言文 文字解析

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發布時間:2024-02-21
1、

潭州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潭州
潭州原文及翻譯

《潭州》是由李商隱所創作的,這首詩用典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如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潭州》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潭州》原文

唐代: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潭州》譯文

當黃昏的余暉籠罩著潭州,信步登上官舍的空樓。眼前的景色觸動情懷,古今多少事齊集眼下,涌上心頭。

高高的九嶷山上有故君的墓丘,滋潤竹色的淚痕記錄著心中的哀愁。屈原在楚歌中展現著美丑,他為蘭花的芳心易改痛心疾首。

當年陶侃的戰艦摧枯拉朽,如今荒棄的沙灘只有雨聲依舊。賈誼的破廟年久失修,嗚嗚的風聲訴說著其中的緣由。

我在故園久久地等候,看不見應約前來的老友。準備了潭州特產松醪名酒,誰與我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潭州》注釋

潭州:唐代為湖南觀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

無端:沒來由地。

湘淚:傳說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哭舜,淚滴竹上,遂生斑點,所以稱湘妃竹。

楚歌:指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等。

陶公:指東晉陶侃,其墓在今湘潭。侃曾作江夏太守,抗擊叛將陳恢,以運船為戰艦,所向必破。后又討杜搜、平蘇峻,封長沙郡公。

賈傅:指賈誼,曾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賈誼廟,廟即賈誼宅。承塵:天花板。

《潭州》創作背景

這首詩可能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其年五月詩人由桂林返長安,曾在潭州逗留。詩人居于潭州官舍,當傍晚來臨,暮色漸濃,不禁心有感觸,獨自登樓。望當前之景,遙想古今,頓生無盡感慨,寫下這首詩。

《潭州》賞析

首聯“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空”字傳神,詩人身居潭州官舍,暮色中獨登空樓,遠眺之中,古今多少事一起涌上心頭?!敖窆艧o端入望中”,已暗示明為吊古,實為傷今。陸昆曾謂“言之所及在古,心之所傷在今,故曰今古無端”,頗能道出詩人用意及構思特點。

頷聯“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淺深與重迭,為反義連用詞與同義連用詞相對,竹色與蘭叢,草木名相對。望“竹色”而懷“湘淚”,借二妃事而哭武宗;見“蘭叢”而懷“楚歌”,借屈原事而刺宣宗、白敏中。所謂“怨蘭叢”,就是怨排斥異己,貶逐會昌有功舊臣的白敏中、令狐絢輩。

頸聯“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上句借陶侃暗寓會昌有功之將帥之遭冷遇,下句則以賈誼長沙事暗寓會昌有功文臣之遭貶斥。李德裕的功高陶侃,規劃同于賈誼,卻被罷斥,引起詩人無限感慨。

尾聯“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聯與首聯照應,進一步表現自己的孤寂的情懷,慨嘆世無知音,無人了解自己的心意,抒發自己身世凄涼的怨憤。

這首詩用典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如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塵封,風雨侵凌...

查看詳情>>
2、

汴河亭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汴河亭
汴河亭原文及翻譯

《汴河亭》是由虛火所創作的,詩中“劈昆侖”、“下龍舟”、“星辰動”、“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動”、“浮”,都是動詞,因而就賦予全詩意境以活動的體態,形成了駿馬走坂之勢,給讀者以形象飛動之感。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汴河亭》的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汴河亭》原文

唐代:許渾

廣陵花盛帝東游,先劈昆侖一派流。

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凝云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

四海義師歸有道,迷樓還似景陽樓。

《汴河亭》譯文

揚州百花盛開隋煬帝御舟東游,先將發源昆侖的黃河鑿渠分流。

驍勇的御林軍跟皇帝辭別京城,三千美麗的宮女登上了大龍舟。

喧闐的鼓聲響遏行云星辰閃動,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義軍歸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樓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陽樓。

《汴河亭》注釋

汴河:又名汴渠。即通濟渠,流經今河南、安徽境,在泗縣入淮河,隋煬帝所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幸江都(今江蘇揚州),即由此道。汴河亭,在今開封市附近汴河之旁,傳為煬帝行宮故址。

廣陵:今江蘇揚州。帝:隋煬帝楊廣。

昆侖一派流:指黃河,舊說黃河發源于昆侖山,“先劈”即謂將黃河鑿渠分引。先劈昆侖:一作“光碧黃河”。

百二:指煬帝的禁衛兵驍勇。象闕:亦稱象魏。古時宮廷門外有二臺,上作樓觀,兩觀對峙,中間闕然為道,乃懸掛法令之處。

凝云:濃云;密云。鼓震:謂鼓聲高鳴。

旗:一作“旌”。

四海義師:指天下反隋的義軍。歸:歸附。有道:指唐朝。

迷樓:(煬)帝顧左右曰:“雖真仙游其中,亦當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樓?!边€似:一作“何異”。景陽樓:即景陽殿,南朝陳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隋兵攻破金陵,后主與寵妃張麗華投此井,未死,為隋兵所執。后世稱之為辱井。

《汴河亭》賞析

此詩首聯寫隋煬帝東游前的準備。聞說揚州花盛,便想前去觀賞,這是人之常情。起句氣勢和緩;語不驚人。但緊一句便頓起波瀾,楊廣為了去廣陵看花,竟鑿渠引流、大興水土。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跋扰鲆慌闪鳌?,一語中的,揭示本質。頷聯寫楊廣離宮時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這個場面如何壯觀,氣勢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從隨行的隊伍著筆,運用的是反襯手法。禁兵二百,前護后擁,宮女三千,尾隨其后?;实鄣暮蘸章曂?,于此表現無遺。頸聯寫沿途的喧鬧情景。鼓聲震天,凝固流云,驚動星辰,旌旗招展,覆蓋著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開之處,可見水底日月沉浮。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進一層。前三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依次寫來,極言隋朝昏君的豪奢無度。

尾聯總束前文,避實就虛,刪繁就簡,寫出隋朝的結局,點明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這個結局,是歷史的結局,又是隋煬帝荒淫無度的結局。陳后主驕奢荒淫而筑景陽城,終為隋朝所滅;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樓,終為李唐所代。歷史發展遵循著固有的軌跡。詩人以隋比陳,言唐軍為有道之師??墒?,當初隋滅陳之際,隋軍也是有...

查看詳情>>
3、

洛橋晚望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
洛橋晚望原文
洛橋晚望含注釋

《洛橋晚望》是由孟郊所創作的,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洛橋晚望》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洛橋晚望》原文

唐代: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洛橋晚望》譯文

天津橋下的冰剛剛凍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幾乎已經沒了行人。

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皎潔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洛橋晚望》注釋

天津橋:即洛橋,在今河南省洛陽西郊洛水之上。

蕭疏:形容樹木葉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洛橋晚望》賞析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边@首小詩的一、二句是說,天津橋下的冰剛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幾乎沒有了行人。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痹姷娜?、四句是說,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在明凈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四句詩,都寫所見之景,然而前三句境界與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的蕭瑟氣氛:橋下冰初結,路上行人絕,光禿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大筆一轉:“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人們面前展現了盎然的意趣。到這時,人們才恍然驚悟,詩人寫冰初結,是為積雪張本;寫人行絕,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是為遠望創造條件。同時,從初結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閑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后的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進一步。這樣由近到遠,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現在明凈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感受到驚人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

前人有云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后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后以警語結束全篇,有畫龍點睛之妙。

《洛橋晚望》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創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年)初,詩人隨河南尹鄭余慶為水路轉運從事之時。

《洛橋晚望》作者介紹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F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

查看詳情>>
4、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原文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帶賞析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是由杜荀鶴所創作的,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春日"、“山中"描繪,點明了時間地點與環境狀況,形成了一幅別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圖。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春日山中對雪有作》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原文

唐代:杜荀鶴

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

嶺梅謝后重妝蕊,巖水鋪來卻結冰。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好將膏雨同功力,松徑莓苔又一層。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譯文

雪花打在竹叢和樹枝上,不時發出沙沙響聲;濃密的雪片從空中飄落下來,聚集在地面上。

嶺頭的梅花已經凋謝,現在又好像重新開放了;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卻又結成寒冰。

要把馴養的小鹿栓牢,嚴防它們亂跑而被雪天打獵的人捉去;將煮茶的壺水添滿,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嘗、吟詩。

可以將春雪同春雨的功勞相比;春雪過后,松間小路上的莓苔,將會更加濃密。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注釋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無聲。 散:飄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結、凝聚,指飄落后的雪。

重妝蕊:指雪凝結在花謝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開放了一樣。

巖水: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兒:馴養的小鹿。 獵客:打獵的人。

鼎:古時一種炊器,多為三足兩耳的青銅制品。 僧:和尚。

膏雨:滋潤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勞。

莓:植物名,果實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生在潮濕的地方。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賞析

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春日"、“山中"描繪,點明了時間地點與環境狀況,形成了一幅別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圖。

首聯第一句寫春雪落竹叢,“無聲”之中仿佛“有聲",把春雪的那種溫柔,纏綿和細密,寫的惟妙惟肖,韻昧很濃。首聯第二句寫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態,把雪花密而無聲的那種狀態寫的十分逼真,“散”和“凝”這一組反義詞同時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從狀態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點,矛盾而又統一,這樣的雪才富有特色。

頷聯,第三句中的“重妝蕊",“妝蕊”本就是用來描寫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對的卻是雪白潔凈的雪花,冬天剛剛過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這里點睛一筆,生動地再現了春雪綴滿枝頭,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千古名句有異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卻結冰",寫出了春雪帶來的春寒,連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結冰,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的天氣狀況,為當時景色的大環境坐下了鋪墊,不得不說,作者在詞語的拿捏,內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頸聯,第五、六兩句則是平鋪直敘地描寫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動:系鹿防獵客、添茶候吟僧??此破掌胀ㄍǖ泥l家活動,卻在這里賦予了雪景的一種動感,動靜結合,從樸實中見真感情,使整篇詩欣賞起來更富有真實感,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可讀性,充分體現了山村農...

查看詳情>>
5、

對雪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
對雪原文
對雪含注釋

《對雪》是由杜甫所創作的,這首詩表現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懷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對雪》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對雪》原文

唐代: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對雪》譯文

悲嘆痛哭的是數萬戰死的將士,懷愁吟唱的是獨坐床邊的杜陵老翁。

亂云低垂籠罩著淡薄的暮靄,急雪翻騰回舞于凜冽的寒風。

瓢已丟棄,酒杯中再無滴酒,爐內無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紅。

數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斷,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

《對雪》注釋

戰哭:指在戰場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

愁吟:哀吟。

回風:旋風。

瓢:葫蘆,古人詩文中習稱為瓢,通常拿來盛茶酒的。

棄:一作“弄”。樽:又作“尊”,似壺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綠色代替酒字。

愁坐:含憂默坐。

書空:是晉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

《對雪》鑒賞

此詩寫于安史之亂陷落時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詩題“對雪”,卻正是國仇家恨一起都來時候,對雪窮身,國事凋零,因為白描;非特因雪寄興,也非僅僅自傷困頓。卻是從一個個體遭遇的側面,描寫整個時局國勢的困窘無奈狀況。杜甫稱為“詩史”,能將個人感遇融合到時局國事的大背景里,從憂身而到憂國,故詩境界深,格局大,意境遠,氣韻厚。所以此詩以“戰哭多新鬼”起,以“數州消息斷”結,很有電影劇本的剪輯特色,通過自己的親身感歷從細節和側面,去反映整個大的時局戰爭的愁苦艱難狀態。從此著眼,方是看此詩方法。

此詩一二句中“戰哭多新鬼”,正暗點了這個使人傷痛的事實。房琯既敗,收復長安暫時沒有希望,不能不給詩人平添一層愁苦,又不能隨便向人傾訴。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見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獨老翁”,就用一“獨”字,以見環境的險惡。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闭鎸懗鲱}目。先寫黃昏時的亂云,次寫旋風中亂轉的急雪。這樣就分出層次,顯出題中那個“對”字,暗示詩人獨坐斗室,反復愁吟,從亂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風,滿懷愁緒,仿佛和嚴寒的天氣交織融化在一起了。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睙o綠可沽酒瓢便棄,擁爐求暖火只如紅,很樸實近乎枯筆白描的寫法,背后隱言困城無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這大概是看杜詩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寫大時局的背景下,對個人境遇最直白寫實地手法,卻正是以通過細節和個體寫實來反應大時局大場面的一種最有力的手段。兩句極見困城之物資匱乏,偷生之余生活的窘境。關于“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實這里就是說有爐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紅光罷了,不必更做他解。因為困頓,必思解救。然則作者所能寄盼的好消息全無來處,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最后又將個人感遇返還回戰事時局的憂慮之中,完成了從一個片面描寫、感嘆史實全局的一個過程。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敝性娙嗽贇w結到對于時局的憂念。至德元載(75...

查看詳情>>
6、

送增田涉君歸國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
送增田涉君歸國
送增田涉君歸國原文含注釋

《送增田涉君歸國》是由魯迅所創作的,詩人想象中明麗熱烈的扶桑秋景,寄托著他對即將歸國的“遠客”的殷殷祝愿,更寄托著他對逝去的青春“華年”的深情憶念。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送增田涉君歸國》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送增田涉君歸國》原文

近現代:魯迅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

《送增田涉君歸國》譯文

你的祖國正值風景美麗的秋天,楓葉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紅艷。

我卻想象古人那樣折柳給你送別,心則隨著東去的船回憶起在日本度過的青年時代。

《送增田涉君歸國》注釋

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島大學、關西大學等校教授。1931年他在上海時,常向魯迅請教翻譯《中國小說史略》等方面的問題。著有《中國文學史研究》、《魯迅的印象》等。

扶桑:日本的別稱。

丹:紅色。嫩寒:微寒。

折垂楊:古人折柳贈別。

東棹(zhào):東去的船。華年:華同花,華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處指魯迅留學日本時風華正茂的時期。

《送增田涉君歸國》創作背景

增田涉于1931年3月來到上海。由內山完造聯系,見了魯迅,直接向魯迅請教魯迅所著《中國小說史略》、《吶喊》、《彷徨》和雜文、散文等有關問題。從3月中旬至7月中旬,魯迅每天下午抽出三小時左右,用日語向他講解。他們相處很融洽,友誼漸增。同年12月,增田涉離開上?;厝毡緯r,魯迅作此詩贈別。

《送增田涉君歸國》賞析

“如丹”的“楓葉”,和似霞的櫻花一樣,是扶桑之國“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給詩人魯迅最為鮮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軒詞《臨江仙》有“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之句。辛稼軒所寫的“嫩寒”,是殘冬的輕寒,作為意象,與“春風”相對立;魯迅筆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為意象,與“楓葉”相映照?!皸魅~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調和冷色調、暖意和寒意的對比、交流和融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主意象”,則賦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麗、生機盎然的個性。這是“景語”,更是“情語”。詩人想象中明麗熱烈的扶桑秋景,寄托著他對即將歸國的“遠客”的殷殷祝愿,更寄托著他對逝去的青春“華年”的深情憶念。

詩人的心,仿佛隨著歸客東去的客舟,回到了舊游之地?!靶碾S東掉憶華年”中的“憶華年”三字,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情感??赡茉娙擞挚吹搅恕本p紅的”、“輕云”般的上野櫻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戶,又見到了“臉色仿佛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聽到了留學生會館里慷慨激烈的論爭……回憶中的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發著少年意氣的崢嶸歲月,都是和那個遙遠的國度聯系在一起的。如今,來自日本的誠摯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將回去了,等待著他的,一定是詩人所見到過的明瑟秋光,詩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個無盡的回環,蕩漾不已。

全詩四句,只有“卻折垂楊送歸客”一句是實寫,它反映著一個真實的物理時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個遼遠的空間;已經流逝的華年,是一段遙遠的時...

查看詳情>>
7、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帶注釋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原文及翻譯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是由李賀所創作的,全詩由飲別到送行,到惜別,到思念,并同自己的困境結合起來,真摯,凄婉,感人。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原文

唐代:李賀

送客飲別酒,千觴無赭顏。

何物最傷心?馬首鳴金環。

野色浩無主,秋明空曠間。

坐來壯膽破,斷目不能看。

行槐引西道,青梢長攢攢。

韋郎好兄弟,疊玉生文翰。

我在山上舍,一畝蒿磽田。

夜雨叫租吏,春聲暗交關。

誰解念勞勞?蒼突唯南山。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譯文

滿懷凄苦飲酒送別朋友,千杯下肚臉上醉形不留。

什么東西最教傷心痛苦?馬行環佩叮當人將分手。

荒野景色浩渺無人管束,天高地遠秋來氣爽風柔。

茫茫原野好像失去主宰,只剩下空寂曠遠的黃秋。

官槐排列引向西行的道路,簇集的青青樹梢望不到盡頭。

韋郎真是好兄弟知心朋友,文筆精妙字字珠玉文章錦繡。

荒山上有我寒酸簡陋住處,一畝薄田蓬蒿叢生稻麥無收。

下雨的夜晚差吏催租呼叫,與舂米聲交錯相雜吵擾不休。

韋郎遠去誰了解我的酸楚?只有突兀的南山與我同苦憂。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注釋

韋仁實:李賀友人,河南宜陽人,長慶時曾任補闕。入關:西入關中。

觴(shāng):古代酒器。赭(zhě)顏:因酒醉而臉紅。

金環:馬絡頭上的銅環。

浩無主:因友人遠去而感到原野也像失去了主宰般的惆悵。

坐來:頃刻,頓時。斷目:目斷。一作“新月”。

“行槐”句:道旁所植官槐,排列成行,自此而西入關中,夾路不斷,故曰引西道。

“青梢”句:一作“青松稍長攢”。青梢,指槐樹。攢(zǎn)攢,聚集的樣子。

疊玉:聯璧意。生文翰:文章有光彩。文翰,文章,文辭。

蒿(hāo)磽(qiāo)田:田之多石者。蒿,碻之誤也。

春聲:一作“舂聲”。交關:交錯。

勞勞:憂愴的心情。一作“勞苦”。

蒼突:蒼翠而突兀。南山:終南山。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創作背景

韋仁實兄弟是福昌(今河南宜陽)人,與李賀同鄉。他們自家鄉西行入關,李賀贈此詩送別。此詩的創作時間,錢仲聯認為是李賀舉進士不第東歸的元和四年(809年)秋天,劉衍認為是李賀辭官還鄉的元和八年(813年),吳企明則認為最遲在元和四年(809年)李賀再度入長安求仕以前。

《送韋仁實兄弟入關》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抒寫作者與韋仁實兄弟的情誼,寫得很有感情。

全詩可分兩大部分。前十二句寫傷離別。開篇迅即點題,寫“送客”。送別時心情凄苦,故飲千杯而面無紅色,“何物最傷心”句,喚起下文,載著韋氏兄弟的馬匹已經馳去,馬絡頭上的銅環鳴響,最能使送別人傷心?!耙吧茻o主”以下六句,描寫送別地之景物,秋時天高氣爽,野色遼闊,無人管領,斯人已去,空留曠野。目斷遠處,不勝惆悵,頓時使人心碎膽破。此時只有一行行官槐的青樹梢簇聚著,伸向西去的官道上。景物描寫中飽含著詩人送別時凄苦的心緒和眷戀的情思?!绊f郎好兄弟”已經遠去,回想起他們文筆精妙,字字如積疊的美玉,很覺惋惜,不能再和他們說詩論文,...

查看詳情>>
8、

送客歸江州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送客歸江州
送客歸江州原文及翻譯

《送客歸江州》是由韓翃所創作的,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得而知。根據詩題及詩的正文可知,作者在江邊送別了棄官歸隱的友人歸故土江州,滿含深情創作了這首詩。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送客歸江州》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送客歸江州》原文

唐代:韓翃

東歸復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離青雀舫,人家舊在白鷗洲。

風吹山帶遙知雨,露濕荷裳已報秋。

聞道泉明居止近,籃輿相訪為淹留。

《送客歸江州》譯文

你此番東歸故里,又可以作莊子所說的采真之游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水,是在歡迎你回去,為你高興。

你食宿不離那畫有青雀的船舫,你的家就在那白鷗翔集的沙洲之上。

清風吹拂著山間如帶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濕了你荷葉做成的衣裳,提醒著你秋天已至。

聽說陶淵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乘著竹轎,前往拜訪,久久不愿離去。

《送客歸江州》注釋

江州:州名,治所初在豫章,后移潯陽??停鹤髡哂讶?,生平不詳,似為一位棄官歸隱者。

采真:道教語,指順乎天性,放任自然。后多指求仙修道。

青雀舫:即畫有青雀的船只。

白鷗洲:指白鷗翔集的沙洲。此處借指客之家鄉。

山帶:指環繞峰巖的帶狀白云。

荷裳:即用荷葉做的衣服,以示高潔。

泉明:指晉陶淵明。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故稱泉明。

淹留:停留。為:一作“會”。

《送客歸江州》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得而知。根據詩題及詩的正文可知,作者在江邊送別了棄官歸隱的友人歸故土江州,滿含深情創作了這首詩。

《送客歸江州》賞析

“東歸復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痹娙碎_篇點明題旨,送客東歸故里?!皬汀弊?,寫出了客人隱居鄉里學采真之游的喜悅心情。言“江水迎君”,更是以景襯情,以水助興。江水日夜東流不停,暗示客人歸心似箭,歸程片刻不能遲緩。其終得還家的欣悅之情,溢于言表。

“客舍不離青雀舫,人家舊在白鷗洲?!鳖h聯中,詩人稱客人吃住在船上,亦即“不離青雀舫”正好照應次句之江水“日夜流”,可見其歸程迅疾,恨不得早日即到家鄉。船為“青雀舫”,家在“白鷗洲”,這是詩人稱贊客人旅舟華美,家鄉景色喜人。實際上亦是稱贊客人自己。

“風吹山帶遙知雨,露濕荷裳已報秋?!鳖i聯乃詩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貧玩山野的隱逸情景,風吹山帶,這是客人看到的如畫美景。遙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顯見其已與自然融為一體??蜕碇缮?,何其雅潔。荷裳為甘露沾濕,可見他對山野美景的喜愛。而寒涼的露水也在提醒他寒秋已至,對其關愛有加。自然與客人的界線已淡然消去,客人已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聞道泉明居止近,籃輿相訪為淹留?!蔽猜撔Х绿諟Y明,乘著“籃輿”,并去探訪陶的故居,樂而忘返。這既是呼應起句之“采真游”,又點明客人是辭官歸隱,回歸自然,身心自然愉悅。

綜觀全詩,前兩聯點明主旨,寫歸途中的情景,寫景敘事明白曉暢。后兩聯寫歸后隱居中的生活情景,照應起句的“復得采真游”。其中,“林風吹山帶遙知雨,君濕荷裳已報秋”兩句,文筆省凈,意境...

查看詳情>>
9、

夜送趙縱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夜送趙縱
夜送趙縱原文
翻譯含注釋

《夜送趙縱》全詩融敘事、寫景于一爐,巧用典故,比興得體,語言明白曉暢,形象鮮明可感。深入淺出,比喻設譬通俗易懂,寫景自然貼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借情寫景,意境深邃,別有情致。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夜送趙縱》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夜送趙縱》原文

唐代:楊炯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夜送趙縱》譯文

趙國的和氏璧價值連城,自古來天底下人人稱贊。

今晚上送你回趙州故鄉,空中月明如水灑滿前川。

《夜送趙縱》注釋

趙縱:楊炯友人,趙州人。

趙氏連城璧(bì):戰國時,趙國得到一塊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故稱連城璧。此處用趙氏喻指趙縱,連城璧喻指其才華。連城璧,價值很多座城市的寶玉。這里指戰國時趙國的和氏璧。

君:指趙縱。舊府:趙國的故地,指趙縱的家鄉山西。

《夜送趙縱》賞析

《夜送趙縱》是一首送別詩,寫得氣魄宏大。趙縱是趙地的趙姓人,詩人為他送別,很自然地聯想到天下盡人皆知的戰國時趙惠文王那塊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趙氏連城璧”,是詩人以國之瑰寶和氏璧比喻趙縱的品貌。次句“由來天下傳”,借美玉的名傳天下,進一步比喻趙縱的名氣。他是名聲遠播四海之內的。詩人用比興手法,明寫和氏璧價值連城,盛名久傳,暗比趙縱才華出眾,天下聞名,符合地點,符合姓氏,顯得非常貼切自然。詩人借助他人之口表達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稱贊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發。

第三句“送君還舊府”,這本來是平鋪直敘,但力托全詩,可舉千斤。照應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題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歸趙”的意思,讓主題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一路順風,平安到達的祝愿。詩人構思巧妙,立意高遠,使人折服。從詩意推測,趙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辭歸故里。在詩人眼中,他是遠離塵囂,冰清玉潔,“完璧歸趙”?!八途€舊府”,這近似白話之句確是一個點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腳點,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內容。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撫慰、稱頌、仰慕之情,也都淋漓盡致再現出來。末句“明月滿前川”,純粹地描寫景物,暗應題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隱喻玉璧,璧如月潔,月如璧明,進一步稱頌趙縱。同時,一個“滿”字,既描繪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發了詩人的滿腹別情。詩句交待送別的時間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地點在奔流不息的河邊。當朋友張帆遠離之后,詩人佇立遙望,但見清冷的月光灑滿大地,空曠孤寞之意襲人。結束語真實地表達出詩人送別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悵、虛渺。但他又慶幸朋友“完璧歸趙”隱退故里,流露出憎惡官場、甚至逃避現實的情緒。

全詩融敘事、寫景于一爐,巧用典故,比興得體,語言明白曉暢,形象鮮明可感。深入淺出,比喻設譬通俗易懂,寫景自然貼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借情寫景,意境深邃,別有情致。

《夜送趙縱》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法考證,從題目可知,這是詩人在...

查看詳情>>
10、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原文及翻譯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原文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是由杜甫所創作的,這是一首送別詩,但不落專寫“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詩人筆力蒼勁,伸縮自如,包容國難民憂,個人遭際,離情別緒深沉委婉,是送別詩中的上乘之作。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送韓十四江東覲省》,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原文

唐代: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譯文

烽火四起,干戈滿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隱士老萊子那種彩衣娛親的人了,不由感嘆人世滄桑、世事多變。

戰亂不休,流落他鄉的我已好久沒有和弟妹聯系了,如今更無處可尋他們了。你離家多日,此次去江東探親,而那一帶現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處尋訪家人呢?

我仿佛聽到你途經幽靜的黃牛峽時,灘上洶涌的江水發出不絕的回聲,而眼前白馬江畔寒風吹骨、樹影稀疏。

朋友啊,此次一別,我們應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們不能實現同返故里的愿望。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注釋

韓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詳。覲?。褐^探望雙親。

老萊衣:此用老萊子彩衣娛親典故。老萊子相傳為春秋時隱士,七十歲還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兒童,使雙親歡娛。

庭闈(wéi):內舍。多指父母居住處。因用以稱父母。

黃牛峽:位于宜昌之西。轉:一作“急”。

白馬江:成都附近的一條河流。

應:一作“還”。

同:一作“堪”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賞析

此詩發端即不凡,蒼勁中蘊有一股郁抑之氣。詩人感嘆古代老萊子彩衣娛親這樣的美談,然而在他這個時候,干戈遍地,已經很難找到。這就從側面扣住題意“覲省”,并且點示出背景。第二句,詩的脈絡繼續沿著深沉的感慨向前發展,突破“不見老萊衣”這種天倫之情的范圍,而著眼于整個時代。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極大破壞,開元盛世一去不復返了。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都已顛倒,到處是動亂、破壞和災難,不由發出了聲聲嘆息?!叭f事非”三字,包容著巨大的世上滄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間悲劇,表現出詩人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兩句,緊承“萬事非”而來,進一步點明題意。送友人探親,不由勾起詩人對骨肉同胞的懷念。在動亂中,詩人與弟妹長期離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無家,這也正是“萬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韓十四似乎幸運得多了??墒琼n十四與父母分手年久,江東一帶又不太平,“訪庭闈”恐怕也還有一番周折。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搖曳生姿的探問句,表示對韓十四此行的關切,感情十分真摯。同時透露出,由于當時正是亂世,韓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這一聯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對,從詩人自己的“無家尋弟妹”,引出對方的“何處訪庭闈”,賓主分明,寄慨遙深,有一氣流貫之妙。

韓十四終于走了。五、六兩句,描寫分手時詩人的遐想和悵惘。詩人佇立白馬江頭,目送著韓十四登船解纜,揚帆遠去,逐漸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間了,他還在凝想入神。韓十四走的主要是長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黃牛峽是必經之乘地。這時詩人的耳際似乎...

查看詳情>>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