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言文 文字解析

原文帶注釋

發布時間:2024-02-23
1、

石鐘山記原文(帶注釋)

原文帶注釋
石鐘山記
石鐘山記原文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的夏季,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F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下這篇文章吧。

原文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贬B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

查看詳情>>
2、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帶注釋
翻譯及原文

李白這首《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既是送別,又是抒情,把主觀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寫的各種對象之中,語言自然而夸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譯文

我覺得感懷秋日會使人放逸,誰卻說使人悲愁呢?

群山帶走斜陽落日,綠水與藍天相映成趣。

用玉壺裝上魯酒,為君送行請君暫且駐馬。

把馬停放在古樹旁,解下錦帶掛在橫出的樹枝上面。

水中堯祠亭歌鼓齊鳴,曲調悠揚遠飛云天。

日暮時云靄漸退向天邊,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我們三人分別相距萬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種種。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原文

唐代:李白

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注釋

魯郡:即兗州,在今山東曲阜、兗州一帶。堯祠:在河南道兗州瑕丘縣(今屬山東),約在今山東兗州縣東北?!对涂たh志》:“堯祠,在縣東南七里,洙水之右?!倍叛a闕、范侍御:均李白友人,名字、生平不詳。補闕:是門下省屬官,掌管供奉、諷諫。侍御:御史臺屬官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之簡稱。

秋興:因秋起興。逸:安逸恬樂。

將:帶的意思。

宜:適合,協調。

駐金羈:猶停馬。金羈,用金鑲制的馬絡頭,這里指馬。

憩古木:在古樹下休息。

橫枝:橫生的樹枝。

歌鼓:唱歌打鼓。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堯祠亭。

曲度:曲調。曹丕《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边@里指音樂。神飆:疾風。

碧海:綠色的大海。

沒:消逝。

相失:離散的意思。

茫然:猶惘然,惆悵貌??諣査迹和饺凰寄钅銈?。爾,指杜、范二人。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首先抒發了自己的觀點,“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一掃悲秋的傳統。接著寫出了秋天的種種景色。最后兩句表達了與杜、范二人分別的惆悵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詩寓情于景,語言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風格明快。

詩一開頭緊扣題中“秋日”,抒發時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辯》中以“悲哉秋之為氣也”句開篇,后來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聲,李白卻偏說“我覺秋興逸”,格調高昂,不同凡響?!拔矣X”“誰云”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藝術個性;兩名對照鮮明,反襯出詩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調,別宴的帷幕便徐徐拉開。

三、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傍晚,綿延的群山帶走了落日;堯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萬里晴空相映成趣。詩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賦予自己的想象,用“將”“與”二字把它們連成一體,即使這些自然景色獲得了個性和活力,為首句的“秋興逸”作注腳,又進一步烘托了詩人歡樂的心情。接著,正面描寫別宴:席上已擺好玉壺美酒,主賓們已止步下馬,有...

查看詳情>>
3、

羽林行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羽林行
羽林行翻譯及原文
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羽林行》是由王建所創作的,詩中的所謂“收城功”云云,就直接反映了軍事、政治的混亂與黑暗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羽林行》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羽林行》譯文

長安的惡少的壞得出了名的。他們敢于在酒樓下搶劫商人的財物后,馬上又跑到酒樓上去狂歡醉飲。天亮他們下班后從皇宮里一出來,就分頭藏入五陵一帶的松柏中。終于有一天這伙人落網了,按法律規定他們多次殺人本該判處死刑,但皇帝卻下赦書釋放他們,還道他們有收城之功。當他們被赦的消息在長安城中得到證實,他們便立刻在鄉吏簿籍中重新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這些人被釋放出來后,依舊當他們的羽林郎,他們站在宮殿前逍遙自在地彎弓搭箭射殺飛鳥。

《羽林行》原文

唐代:王建

長安惡少出名字,樓下劫商樓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宮,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殺人身合死,赦書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鄉吏籍中重改姓。

出來依舊屬羽林,立在殿前射飛禽。

《羽林行》注釋

羽林行:一名“羽林郎”,為樂府舊題,屬《雜曲歌》?!坝鹆帧奔从鹆周?。漢代以來,歷代封建王朝,都用“羽林”稱呼皇帝的禁衛軍。

惡少:品行很壞,行兇作惡的少年。出名字:著名。

下直:直即值,意同今日的下班。明光宮:漢宮殿名,這里指唐皇宮。

合死:該死。

九衢:長安城中的大街,此處指全城。

《羽林行》鑒賞

“長安惡少出名字,樓下劫商樓上醉”,開宗明義,指出羽林軍的來源是“長安惡少”,都是壞得出了名的!他們在樓下打劫客商,轉身上樓,便大吃大喝起來。一般強盜作案后,要隱匿潛逃,而這批惡少,堂而皇之,無視法紀。他們不僅轉身上樓醉酒,毫無顧忌,而且是“天明下直明光宮,散入五陵松柏中”。詩人接連使用“樓下”、“樓上”、“天明”、“散入”諸詞以顯示這是一連串毫無顧忌的行動;寫他們在長安城中,大搖大擺地干壞事;樓下劫財,樓上醉酒,天明又從樓上下來,徑到皇宮里去值班,值班完畢,就又散入到五陵松柏林中去路劫殺人了。明光宮,漢代宮殿名,這里是以漢代唐:“五陵”,西漢五個皇帝的陵墓,面積很大,多植松柏,是豪門貴族居住的地方。從“散入”二字看,說明參加殺人劫貨的人數很多,膽子極大。

以上四句,表面上是寫羽林惡少之“膽”,實則是寫羽林惡少之“勢”,炙手可熱,有很厲害的后臺。

“百回殺人身合死,赦書尚有收城功?!薄鞍倩亍倍植豢奢p輕放過。這說明他們盡管常常劫財殺人,誰也奈何不得,直到“百回殺人”,罪大惡極才被問成死罪;但接踵而來的,卻是皇帝的赦書,說他們“收城”有功,可以將功折罪!古代,在政治混亂時期,戰役中常有虛報戰功的現象。中唐之歲,常讓根本不懂軍事的宦官統兵或監軍,更是可以信口雌黃,在敘錄戰功之際,甚至把根本沒有參加戰斗的人也報進去。羽林惡少,或認宦官為義父,或以財貨重賂閹黨,“赦書”之事,自然就由他們一手操辦了。所謂“收城功”云云,就直接反映了軍事、政治的混亂與黑暗。

最末四句,是寫羽林惡少們逍遙法外的得意之態:“九衢一日消息...

查看詳情>>
4、

登襄陽城原文和翻譯(附注釋)

原文和翻譯
登襄陽城原文
登襄陽城原文帶注釋

《登襄陽城》是由杜審言所創作的,詩中的這五個字的結句,描繪出一幅清秋黃昏游人倦歸圖,制造了一個迷惘令人惆悵的意境。詩人將懷古之慨隱寓景里,思歸之情深蘊境中。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登襄陽城》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登襄陽城》原文

唐代:杜審言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登襄陽城》譯文

我客游他鄉,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現在站在這城頭上放眼四望,頓覺景象開闊。

楚山橫亙,聳出地面,漢水水勢浩淼,仿佛與云天相連,轉折迂回而去。

冠蓋里已名不副實,不再與現在的情形相稱了;章華臺也只能代稱舊日的臺榭。

習池的風景已與當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種清幽之美,歸路所見,滿目塵埃。

《登襄陽城》注釋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個月。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p>

⑵楚山:在襄陽西南,即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漢水:長江支流。襄陽城正當漢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蓋:里名,據《襄陽耆舊傳》載,冠蓋里得名于漢宣帝時。因為當時襄陽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數十人。冠和蓋都是官宦的標志。

⑸章華:臺名,春秋時期楚靈王所筑。

⑹習池:漢侍中習郁曾在峴山南做養魚池,池中載滿荷花,池邊長堤種竹和長椒,是襄陽名勝,后人稱為習池。

《登襄陽城》鑒賞

首聯記述詩人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臨襄陽城樓的瞬間感受。他縱目四望,心胸豁然開朗,仿佛這壯美的山川景物掃盡了游子心頭的愁云。頷聯緊接著具體描繪詩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橫亙,綿延不斷。漢水浩蕩勢如接天,這確是站在城樓上所望到的襄陽山水的獨特景象。那城郊的萬山、千山、峴山等,在城樓上方掃視過去,錯落連綿,如同橫地而臥。漢水寬廣浩淼縈山繞廓,曲折流向東南,仿佛連天紆回?!俺觥弊?,“回”字,都是再平常不過動詞,但與“橫地”,“接天”分別組合起來,就產生了奇異的傳神寫照效果,表現出山川的動態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湯湯乎于天地之間,一氣直下,不可撼動,不可遏止。胡應麟評這聯詩說:“閎逸渾雄,少陵家法婉然?!鄙酱ǖ膲延^永恒,使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聯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頸聯轉入了懷古抒情:“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边@里是虛寫,冠蓋里原在峴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華臺遺址就更遠,不管是在潛江或沙市抑或監利,詩人站在襄陽城樓上都是望不見的,所謂“非新里”“即舊臺”,都是詩人想象中的景色?!胺切隆睂凹磁f”,并不覺得重復,反顯出輕巧,句意流轉回環,加強了慨嘆的沉重。想當年那修筑章華臺的楚靈王,云集冠蓋里的漢代達官貴人,如今也不過只留下這古跡罷了。榮華富貴豈能久長!詩人胸中的不平之氣,化為了這“身外即浮云”的一聲長嘆。尾聯以寫景作結。襄陽是個風物薈萃的地方,而詩人卻獨獨點出“習池風景異”,習家池不僅山清水秀,亭臺樓宇華麗,而且是晉人山簡醉酒的地方,文章家習鑿齒的故居,習鑿齒為人耿直...

查看詳情>>
5、

禹廟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禹廟
禹廟原文帶注釋
翻譯及原文

《禹廟》是由杜甫所創作的,此詩當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秋天。當時杜甫出蜀東下,途經忠州(今屬重慶),特地前去參謁了大禹古廟,有感而作此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禹廟》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禹廟》譯文

大禹廟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風蕭瑟冷清,殘陽斜照在大殿上?;氖彽耐ピ豪飿渖蠏鞚M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墻壁上還殘留著龍與蛇的畫像。大禹當年開鑿的石壁上云霧繚繞,波濤聲陣陣傳來,江水沿著白沙之道向東奔流。早就聽說大禹乘著四種交通工具治理水患,開鑿石壁,疏通水道,使長江之水順河流入大海。

《禹廟》原文

唐代:杜甫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

云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禹廟》注釋

禹廟:指建在忠州臨江縣(今四川省忠縣)臨江山崖上的大禹廟。

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樣子。

桔柚:典出《尚書·禹貢》,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樂業,東南島夷之民也將豐收的桔柚包好進貢。

龍蛇:指壁上所畫大禹驅趕龍蛇治水的故事。

青壁:空曠的墻壁。噓青壁一作生虛壁。

江:指禹廟所在山崖下的長江。

四載: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用的四種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陸行乘車,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翹,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

三巴:東漢末年劉璋分蜀地為巴東郡、巴郡、巴西郡。傳說此地原為大澤,禹疏鑿三峽,排盡大水,始成陸地。

《禹廟》賞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東下,途經忠州,特地前去觀覽大禹古廟。首聯巧妙地點出了游覽的地點和時令。秋風蕭瑟之時,詩人前去游覽大禹廟,他舉目遠眺,只見四周群山環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廟就坐落在這空曠寂靜的山谷中,殘陽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頷聯移步換景,由遠及近地描寫了廟宇內部的景色。大禹廟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無人照管,故而房舍殘破,雜草叢生,顯得荒涼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樹和柚子樹上掛滿了果實,致使樹枝低垂,好像要被壓垮似的。古廟的墻壁上殘留著龍和蛇的圖像,依稀可辨。頸聯描寫大禹廟周圍的環境和氛圍。天空的浮云在夕陽的映照下變幻著身姿,大禹當年開鑿的石壁上云霧繚繞,波濤之聲從遠處陣陣傳來,江水沿著白沙道向東奔流。此聯采用擬人的手法,用“噓”、“走”二字賦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氣勢不凡,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尾聯借景抒情,點破本詩的題旨。

本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邃。詩人通過遠望近觀的視角轉換,采用虛實結合、擬人傳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韻味悠長的藝術效果,謳歌了大禹治水澤被萬代的豐功偉績,同時也將緬懷英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抒發了出來。

杜甫寫的禹廟,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參謁了這座古廟。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遍_門見山,起筆便令人森然、肅然。山是“空”的,可見荒涼;加以秋風瑟瑟,氣氛更覺蕭森。但山空,那古廟就更顯得巍然獨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

查看詳情>>
6、

郊園即事翻譯和原文(帶注釋)

翻譯和原文帶注釋
郊園即事
郊園即事翻譯和原文

《郊園即事》是喲王勃所創作的,全詩通過描寫迷人的滿園春色,抒發了詩人想要棄官回歸山園的愿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郊園即事》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郊園即事》譯文

郊外院子里煙霧云霞蒸騰的春光,已被我早早欣賞到了。那青翠的松樹和竹子,已經寄托了我多年的心愿。

斷裂的山崖,好像有圖畫的屏風。懸崖上飛流直下的山泉,發出了彈琴一樣動聽的響聲。

南亭周圍的草都長滿了,由于花開葉茂,北院顯得更幽深了。

不問世事,閑居有很多樂趣,可以盡興飲酒賦詩。為了追求這種樂趣,我打算棄官歸隱。

《郊園即事》原文

唐代:王勃

煙霞春旦賞,松竹故年心。

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

草遍南亭合,花開北院深。

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

《郊園即事》注釋

郊園:城外的園林。即事,以目前事物為題材作詩。

春旦:春天的早晨。旦,一作“早”。

松竹:松與竹,喻堅貞的節操。故年心:多年的心愿。

斷山:陡峭壁立的高山。畫障:有圖畫的屏風。

懸溜:山泉。瀉:從上而下流。鳴琴:琴聲,喻泉聲。

南亭:南邊亭子。

開:一作“濃”。北院:北面的庭院。

饒:多。酒賦:指喜好飲酒賦詩。

抽簪:謂棄官引退。古時作官的人,須束發整冠,用簪連冠于發,故稱引退為“抽簪”。簪,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

《郊園即事》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于王勃任沛王府修撰時,大約為總章元年(668)前后。春日里,詩人外出游賞郊外的園林并創作了此詩。

《郊園即事》賞析

這首描寫春天的詩寫得清新自然、開合有度。全詩不僅僅局限于客觀地描寫景色,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正如劉勰所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

首聯表明詩人的心跡,同時也為全詩奠定了基調——描寫春天,吟詠春天。頷聯描寫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畫障、鳴琴作比,用“疑”這個表示作者主觀感受的詞連接,說明兩者之間極為相似。雖然沒有直接描寫色彩、聲音的詞語,但處處充滿艷麗的顏色、動聽的音樂;雖然是側面描寫,但比正面描寫更能激發想象力,更加興趣盎然。頸聯轉入正面描寫春天的花草,用“合”、“深”二詞渲染春天無處不在,春天的勃勃生機盡現眼前。尾聯寫詩人游春后的感受,與首聯相照應,也抒發了詩人陶醉于大自然、想要回歸田園的心志。

整體來看,全詩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首尾呼應,前后勾連。與其他只作正面描寫的詩比起來,如唐代王涯的詩“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在綠波中”(《春游曲》),此詩更加含蓄新穎、耐人尋味。全詩通過描寫迷人的滿園春色,抒發了詩人想要棄官回歸山園的愿望。

《郊園即事》作者介紹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

查看詳情>>
7、

蜀之鄙有二僧原文(帶注釋)

原文帶注釋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原文

彭端淑一生很注意對人才的培養,造士甚多。為考官時,對才識俱佳之士,親自考核,極力提拔,不拘一格地量才錄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作品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备徽咴唬骸拔釘的陙碛I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枧c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品注釋

1.恃:憑借。

2.越:到。明年:第二年。

3.顧:表示較強的轉折副詞,可譯為難道,反而。

4.聰:耳朵聽覺靈敏,引申為有智慧。敏:反應迅速,引申為機智。

5.?。核ト?,頹廢。這里為使動用法,可譯為使自己荒廢。

6.昏:糊涂。庸:平常。這里指不聰明,才華不出眾。

7.限:限制。

8.之:去,往,到。

9.自:從。

10.至:到,達到。

11.慚:慚愧

12.欲:想

13.往:去

14.語:告訴、說

15.于:對

16.何如:怎么樣

17.下:指順江而下

18.猶:還、尚且

19.明:第二

20.缽:和尚盛飯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21.顧:難道、反而

22.哉: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

23.足:足夠

24.鄙:邊境

25.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h的海上。

26.瓶:水瓶。

作品譯文

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么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么前往?”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备缓蜕姓f:“我幾年想要雇船順江而下,(到現在)還不能去(南海),你憑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貋砹?。他把自己的這件事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露出慚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遠,富和尚無法到達然而窮和尚卻到達了。一個人樹立宏偉大志,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這個和尚么?所以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有時可以依仗有時卻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聰明卻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荒廢了自己(的聰明)的人.糊涂和平庸,(有時)可能限制人(有時)卻不一定會限制人;不因為自己的平庸就放棄自己,而努力學習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勵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作品評析

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采用的是一種對比。

需要憑借的東西越多,就越多地被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東西來完成自己的計劃,也便更大程度上地獲得了行動的自由。當初不知電腦為何物時,人腦的記憶力強得驚人,一旦發明了電腦,人們把信息一股腦地存在電腦里,又整天在那里擔心,電腦什么時候會“卡殼”、“會生病”。物質的極大豐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實際上正在遠離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窮志不短。蜀鄙...

查看詳情>>
8、

夜上受降城聞笛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夜上受降城聞笛
夜上受降城聞笛帶注釋
翻譯及原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注釋及全詩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原文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釋

⑴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愿為了防御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⑵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貥贩寮串數厣椒?。一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⑸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名句賞析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①回樂烽:指回樂縣峰火臺?;貥房h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西南。

②受降城: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 ∵@兩句寫登城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縣的丘陵上聳立著烽火臺,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積雪一樣潔白;近看,高城之外,灑滿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鋪了一層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前句遠望、后句近看,寫出了邊塞風光的凄清之狀,淡墨素描,天然圖畫。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情景交融,生發出思鄉情愫。

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耙灰拐魅吮M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

查看詳情>>
9、

聲聲慢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聲聲慢
聲聲慢原文帶注釋
翻譯及原文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作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聲聲慢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譯文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乍暖還寒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⑴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仗搻濄?、迷茫失落心態。

⑵凄凄慘慘戚戚:憂愁苦悶樣子。

⑶乍暖還(huán)寒:指秋天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

⑷將息:舊時方言,休養調理之意。

⑸怎敵他:對付,抵擋。晚:一本作“曉”。

⑹損:表示程度極高。

⑺堪:可。

⑻著:亦寫作“著”。

⑼怎生:怎樣。生:語助詞。

⑽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

⑾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⑿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體寫作時間待考。多數學者認為是作者晚年時期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作者中年時期所作。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境況極為凄涼,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并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查看詳情>>
10、

歸嵩山作原文帶注釋

原文帶注釋
歸嵩山作
歸嵩山作原文

《歸嵩山作》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了作者恬靜淡泊的閑適心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維《歸嵩山作》原文和譯文相關內容。

原文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注解

嵩山:古稱中岳。在今河南省封縣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稱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川:河川。

帶:映帶。

?。翰菽窘诲e曰薄。

去:行走。

閑閑:從容自得的樣子。

暮禽:傍晚的鳥兒。

相與:相互作伴。

臨:當著。

古渡:指古時的渡口遺址。

迢遞:遙遠的樣子。遞:形容遙遠。

且:將要。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里有閉門謝客之意。

翻譯

清澈的河川圍繞著一片草木叢生的長長的沼澤地,歸去的車馬就從這里緩緩前行了。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緩緩地流淌著,陪我前行;黃昏中鳥兒飛回草木茂盛的沼澤,伴我一道回家棲息?;臎龅某浅嘏R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秋天的山林。隱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來了,就關上門吧。

創作背景

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東都洛陽,所以王維從濟州(今山東省濟寧市)貶所返回后,在洛陽附近的嵩山也有隱居之所。此詩就是王維從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時所作的。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山 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于藍田 輞川別墅。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擅畫人物、 叢竹、山水。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一,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被擢為右拾遺。安史亂前,累官至給事中。天寶十五載(756年),為安史亂軍所獲,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詩現存約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有《王右丞集》。

查看詳情>>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