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言文 文字解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發布時間:2023-11-06
1、

普天樂·詠世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普天樂·詠世
普天樂·詠世原文及翻譯

《普天樂·詠世》是元朝散曲家張鳴善的小令代表作之一。這首小令看似寫離愁,實際上也表達了張鳴善的人生態度,抒發了人生感慨。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普天樂·詠世的原文翻譯等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元代:張鳴善

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

花倚欄干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譯文

在洛陽賞花,到梁園賞月,好花應不惜錢去買,明月也應不惜錢去買。依著欄干觀賞花開放得一片爛熳,舉酒問明月為何如此團圓。月有圓有缺花有開有謝,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過于離別?;ㄖx了到了三春再開,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圓,人去了什么時候能再來呢?

賞析

這首小令的前六句寫洛陽牡丹盛開和梁園賞月的勝景,以歡樂場面為下曲曲情做形象化的鋪墊.到七、八句筆鋒一轉,抒發感慨?!跋肴松羁嚯x別”,這大概是此曲曲題為《詠世》所要表達的本意。最后三句是進一層補充說明七、八兩句的意思,用花落會再開,月缺有重圓來對比、襯托“人去了何時來也”。

此曲前面六句以對偶形式分詠花月,中間兩句和后面三句,以花、月和人作對比,不但文字新巧,而且蘊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

張鳴善簡介

張鳴善 元代散曲家。名擇,號頑老子。原籍平陽(今屬山西),家在湖南,流寓揚州。官至淮東道宣慰司令史。填詞度曲詞藻豐贍,常以詼諧語諷人。張鳴善身處元末喪亂之際,深感現實的動亂與污濁,因此多有刺時之作。

查看詳情>>
2、

游南陽清泠泉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游南陽清泠泉
游南陽清泠泉原文

《游南陽清泠泉》是由李白所創作的,縱觀此詩,不僅寫出了詩人對清泠泉周邊景物的喜愛,同時落日余暉、松聲月色更是勾起了詩人那拳拳思鄉之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游南陽清泠泉》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游南陽清泠泉》原文

唐代:李白

惜彼落日暮,愛此寒泉清。

西輝逐流水,蕩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盡長松聲。

《游南陽清泠泉》譯文

夕陽西下,萬物在晚霞的映襯下,璀璨異常、如夢如幻,讓人格外珍惜這短暫的美景。清冽的泉水純凈透明,惹人喜愛。

夕陽的余暉灑落在水面上,隨著時間的流逝,水面上的余暉漸漸向東聚攏、散去,好像是眷念、追逐著東去的流水一般。此情此景令作者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久不能靜。

眺望著云中明月,唱一曲故鄉民樂,不曾想,欲解鄉愁愁更愁,吟樂思鄉徒增惆。一曲終了,連古松也不禁發出簌簌之聲。

《游南陽清泠泉》賞析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周同賓曾撰文《李白的南陽》,表達南陽的美和李白對南陽、對清冷泉的情有獨鐘——“不能不說到清泠泉。泉在白河岸,豐山麓。李白在那里看落日,賞寒泉,望云月,聽松聲,一時心潮難平,落筆寫就《游南陽清泠泉》......幸而李白游過的清泠泉,還在詩里一直生動清靜;今人想重游,只能去詩的意境里尋訪?!?/p>

作者李白其長期游歷各地,對社會生活、人間百態皆多有體驗。公元740年,作者漫游來到河南南陽,在南陽寺側見到了現今渠江流域著名的甘泉——清泠泉。作者深深陶醉于那如詩如畫的景色中,彼情彼景和著陣陣松濤,引得他詩情盎然、逸興橫飛,于是觸景生情的寫下了這首《游南陽清泠泉》。

時值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滿天際,映紅了清冷泉的水面。遠處晚霞絢麗,近處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襯托著起伏的山巒、婆娑的樹影,山清水秀,壯美絢麗。余暉雖美卻非常短暫,讓人珍惜。反觀余暉下流水脈脈的清冷泉,不管日出日落,時光流逝,都靜靜的流淌著,溫婉柔潤,使得作者善感的心靈受到諸多啟迪與慰藉。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隨著夕陽漸隱,水面粼粼的波光慢慢消失,就好像是夕陽的余暉追隨著東去的流水,一同消失不見。此情此景不禁讓作者想到了自己——一個常年游歷四方、飄蕩在外的游子,不管行多遠、走多久,那顆思鄉眷土之心總是如影隨形,恰似此刻的余暉逐流水。

伴隨著夕陽的消失,一輪明月漸漸顯露于天際。而此刻,早已觸景生情的作者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望著云際的明月,不禁引吭高歌,以解思鄉之情。而此刻的古松竟然也和著歌聲呼嘯不已,如同體會到作者的心情似的。

縱觀此詩,不僅寫出了詩人對清泠泉周邊景物的喜愛,同時落日余暉、松聲月色更是勾起了詩人那拳拳思鄉之情。

《游南陽清泠泉》注釋

惜:珍惜,不舍。

暮: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寒泉:清冽的泉水或井水。

清: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純凈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與“濁”相對:~水、~泉。

西輝:指夕陽余輝。

逐:追趕、追逐。

蕩漾:指飄蕩;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動;形容無法平靜。

游子情:游子,久居...

查看詳情>>
3、

赴洛道中作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
赴洛道中作
赴洛道中作原文

《赴洛道中作》是由陸機所創作的,全詩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語句精煉而流暢,格調清麗凄清,形象鮮明,意蘊深遠,悲楚動人,富有韻味。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赴洛道中作》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赴洛道中作》原文

魏晉:陸機

遠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廣。

振策陟崇丘,安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

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

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

《赴洛道中作》譯文

離家遠游過山川,山山水水長又寬。

揮鞭策馬登峻嶺,提韁徐行過平原。

夜宿形影自相伴,晨起含悲又向前。

收韁駐馬懸崖下,側耳傾聽悲風響。

露珠墜下閃清輝,明月皎皎多晴朗。

撫幾久久不能寐,披衣獨自心悵惘。

《赴洛道中作》賞析

這首詩仍然是寫陸機赴洛陽途中所見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但是寫法略有不同。

全詩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語句精煉而流暢,格調清麗凄清,形象鮮明,意蘊深遠,悲楚動人,富有韻味。

“遠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廣。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笔拙淙匀痪o扣詩題來寫的。陸機從家鄉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陽,當然是“遠游”。一路上越過萬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樣的修長和寬廣。詩人有時揮鞭驅馬登上高山,有時手握韁繩,在有草的平地上緩慢地向前走。從這一重重山,一條條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詩人長途跋涉的艱辛。因此,這里不只是描寫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詩人風塵仆仆的苦情。但是,這首詩中的寫景與前首不同,前首“永嘆”十句寫沿途山水景色講究辭藻,大肆鋪陳;這首詩只是寥寥數句,輕輕帶過。這種有詳有略的寫法,使人感到各有特點。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蓖砩闲菹⑹枪铝懔愕乇в岸?,早晨起來懷著悲傷又上路了。寫出詩人的孤獨、寂寞和憂傷。這些復雜感情的產生,固然是由詩人思念親人,留戀故鄉,大概也參雜了對前途的憂慮。前首詩說:“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眴柩兽o親,“世網”纏身,應該就是這種復雜感情的具體內容。清代劉熙載《藝概·文概》說:“六代之文麗才多而煉才少。有煉才焉,如陸士衡是也?!标憴C文如此,其詩亦復如此,“夕息”二句可見其語言提煉功夫。這兩句詩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動詞“抱”“銜”的使用皆備極精巧,是陸詩中的佳句。

“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弊吡艘欢温烦?,停下馬來,倚著高峻的山崖休息一會兒,側耳傾聽悲風的聲響。這里,進一步寫詩人旅途的孤獨和艱辛。倚巖休息,竟無人與語,只能側身傾聽悲風,可見其孤獨。稱秋風為“悲風”,使秋風涂上詩人感情之色彩,又可見其心情之憂郁。詩人旅途生活中的這一細節,又使讀者聯想到前首詩所描寫的沿途景色:“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馀,林薄杳阡眠?;[深谷底,雞鳴高樹巔。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边@里對途中空曠無人和恐怖氣氛的描寫,有助于讀者了解詩人的孤獨和艱辛。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币馑际牵阂孤断碌?,閃爍著潔白的光輝,啊,月...

查看詳情>>
4、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原文
原文及翻譯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是由王維所創作的,此詩前六句寫山居的靜寂,雪景的清幽,結尾處的對雪懷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自然地觸發出來的。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原文

唐代:王維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譯文

寒冷的更聲已經傳報拂曉時刻,明鏡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顏。

隔窗聽風聲亂撼著窗前的叢竹,推門見大雪蓋滿了對面的群山。

飄灑空中使那深長的小巷寧靜,皚皚的積雪更覺庭院寬廣清閑。

試問胡居士您在家里會怎么樣,想必是坦然高臥柴門依舊緊關。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注釋

胡居士:名字生平未詳。古代稱信佛而不出家的人為居士,也指隱者。

寒更:寒夜的更點。唐駱賓王《別李嶠得勝字》詩:“寒更承夜永,涼景向秋澄?!睍约悍鲿詴r漏壺中指示時刻的箭,常借指凌晨這段時間。箭:古代計時儀器漏壺中的箭標,上面刻有度數,隨著漏壺里的水不斷下滴,箭標上的刻度依次顯露出來,依據時刻報更。唐薛逢《元日樓前觀仗》詩:“千門曙色鎖寒梅,五夜疏鐘曉箭催?!?/p>

清鏡:明鏡。南朝齊謝朓《冬緒羈懷示蕭咨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詩:“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發?!彼ヮ仯核ダ系娜蓊?。隋尹式《別宋常侍詩》:“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p>

牖(yǒu):窗戶?!墩f文》: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墻曰牖,在屋曰窗?!?/p>

灑空:指下雪?!妒勒f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在下雪時把子侄們聚在一起,問他們雪下得和什么東西相似,侄子謝朗應聲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p>

積素:積雪?!段倪x·謝惠連〈雪賦〉》:“積素未虧,白日朝鮮?!崩钪芎沧ⅲ骸把苑e雪未銷,白日鮮明?!睂掗煹膹d堂。引申為公開的場所。廣庭:清朱仕琇《送葉蔚文南歸序》:“ 顏斶王斗絀世主之怒,笑謔廣庭,高揖而去?!?/p>

袁安:東漢大臣。字邵公(《袁安碑》作召公)。汝南汝陰(今河南商水西北)人。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窮人都掃雪出來討飯,只有袁安家門前被雪封住。洛陽令以為他已凍死,命人掃雪而入,卻見他躺在床上睡覺。問他為什么不出去,他說:“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餓,不該去求人?!边@里用以指胡居士。

翛(xiāo)然:一任自然,無拘無束貌?!肚f子·大宗師》:“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背尚⑹瑁骸傲浫?,無系貌也?!?/p>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鑒賞

此詩前六句寫山居的靜寂,雪景的清幽,結尾處的對雪懷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自然地觸發出來的。

首聯對仗,“寒更”對“清鏡”,“清鏡覽衰顏”有遲暮之感。頷聯寫開門所見,先倒敘一筆夜來聽到的響動:“隔牖風驚竹”,然后反扣眼前所見的景象:“開門雪滿山”,詩情跌宕起伏,奇趣橫生。頸聯繼續寫雪,從空中寫到地上,特別表現晨雪帶來的閑靜。透過雪景傳達無處...

查看詳情>>
5、

回鄉偶書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
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帶賞析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創作于詩人晚年辭官還鄉之時。語言樸實無華,感情自然逼真,充滿生活情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回鄉偶書原文及賞析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翻譯

其一

我年少時離開家鄉,到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鬢角的毛發卻已斑白。

家鄉的孩童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其二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實在已經是很長久了,回家后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賞析

第一首是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后,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余,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半x別家鄉歲月多”,相當于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復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比木涔P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了他的心頭,于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

注釋

⑴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⑵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⑶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一作“難改”。鬢毛衰:老年人須發稀疏變少。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一作“面毛”。衰,此處應是減少的意思。

⑷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⑸笑問:笑著詢問。一作“卻問”,一作“借問”。

⑹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⑺鏡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余里。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創作背景

賀知章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時已八十六歲。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他心頭有無限感慨,于是寫下了這組詩。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年~744年),唐代詩人。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

查看詳情>>
6、

春曉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
春曉原文
春曉帶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曉》孟浩然唐詩注釋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詞句注釋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作品譯文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后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洞簳浴芳词撬[居鹿門山時所作。

作品鑒賞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

查看詳情>>
7、

張衡傳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張衡傳
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張衡傳》為傳統名篇,選自《后漢書》,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通過課文《張衡傳》的學習,我們又掌握了不少的語文知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衡傳的文言文翻譯,歡迎來參考!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p>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后,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衡以圖緯虛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p>

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鹿賾制錃Ъ?,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p>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于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善于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并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于是通曉了五經、六藝。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

查看詳情>>
8、

蘇武傳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蘇武傳
蘇武傳原文及翻譯

古籍,是指未采用現代印刷技術印制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隨著時間的進展,將記事類文件加以編排,供人閱讀,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武傳原文及譯文,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移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北M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斥侯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使張勝相知,私侯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睆垊僭S之,以貨物與常。

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眴斡谑剐l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毉。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迸e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蔽湓?“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找陨砀嗖菀?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地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

查看詳情>>
9、

師說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師說
師說原文及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那么,小編整理了師說的原文及翻譯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2]。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

查看詳情>>
10、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翻譯

古詩和文言文翻譯是高考必考的內容之一,所以平時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文言文翻譯要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而且應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寡人之于國也》的翻譯及原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開始交戰,戰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泵献诱f:“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拔瀹€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柏i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

查看詳情>>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