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言文 文字解析

活板翻譯及原文

發布時間:2023-11-22
1、

活板翻譯及原文加注釋

活板
活板翻譯及原文
翻譯及原文加注釋

文言文,一種古老而又神秘的語言形式,它承載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豐富歷史,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我們閱讀文言文,就像是在探索一座豐富的古文明遺址,為我們揭示了祖先們的智慧和才情。在現代化的大潮中,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傳承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讓古代的韻味在現代文明中發出新的光芒。

活板翻譯

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使用。從五代時馮道雕版印《五經》開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先準備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排滿一鐵框為一板,拿著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上面,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一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準備一塊板內有重復的字。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簽,每一個韻的字作為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遇到平時未曾準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制,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藥料相粘,難以取下來。不如燒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藥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藥料。

畢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著。

活板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注釋

活板: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題目是后人加的?;畎?,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板?。褐傅癜嬗∷?。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之,指“版印書籍”。

馮瀛王:即馮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滄縣西)人,歷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是中國古代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首倡者。...

查看詳情>>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