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山陰,冬夜,大雪。一位古稀老人,靠坐桌旁,手捻須髯、思緒萬千,蠟油燈燭忽明忽暗,老人清瘦而又皴皺的面容上,鐫刻著歲月的迷惘與的歷史滄桑。略作沉思,老人鋪紙、蘸墨,奮筆疾書:

《雪夜感舊》

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

亂山古驛經三折,小市孤城宿兩當。

晚歲猶思事鞍馬,當時那信老耕桑?

綠沉金鎖俱塵委,雪灑寒燈淚數行。這位古稀老人,就是我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這一年陸游七十三歲,已罷歸賦閑山陰八年,沒有俸祿,每日里種地、讀書,過著食不果腹。

“老去饑羸惟恃粥”──喝粥度日的生活;有時候無米下鍋──“貸米東村待不回,缽盂過午未曾開”斷米斷糧;有時候借不到米“處窮上策更誰如,日晏猶眠為腹虛”──干脆睡大覺。即使這樣,詩人仍然念念不忘“國家四紀失中原”的遺憾,不忘“一寸丹心惟報國”的初心,更沒有忘記“王師北定中原日”決心,但就是“不見王師出散關”而遺恨終生!

晚年的陸游,常常懷念自己戍邊南鄭的軍旅生活,懷念從軍南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在從軍南鄭僅僅8個多月的時間,是詩人一生最為得意、最為快樂、最為精彩、最為輝煌、最為難忘的,是詩人“生的高潮、詩的高潮”。在心為志、發而為詩,根據不完全統計,詩人直接描寫或回憶南鄭戍邊、生活的詩詞有300多首,《雪夜感舊》便是其中之一。

句首“江月亭前樺燭香”:

江月亭:從陸游的《大安病酒留半日王守復來招不往送酒解酲因小飲江月館》和《上巳小飲,追憶乾道中嘗以是日病酒留三泉江月亭凄然有感》這兩首詩可知,江月亭是大安軍三泉縣一個名叫“江月館”的小酒館(也可能是客棧)。這個斷定,在陸游的另一首詩中可以得到印證:《夢行益昌道中有賦》云“龍門閣畔千尋壁,江月亭前十里堤”,作者從詩詞創作的角度,將“龍門閣”和“江月亭”聯用,以達到工整對仗的目的。同時《夢》詩中“龍門閣畔千尋壁,江月亭前十里堤”和《雪》詩中“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兼有異曲同工之妙。

樺燭:用樺樹皮做的燈燭。陸游在《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詩中有“擁裘假寐籃輿穩,夾道吹煙樺炬香”的句子,另具《本草綱目》記載“樺木似山桃,皮堪為燭”。古時貧寒人家,買不起油和蠟,就點燃樹枝或樹皮照明,由于樺樹木質堅硬,樺樹皮常常被用作燈燭。

句二“龍門閣上馱聲長”:

龍門閣:乾道八年(1172)春,陸游在前往南鄭的途中,經過了綿谷,在那里他游覽了“龍洞閣”,寫下了《風雨中過龍洞閣》一詩,對于“龍洞閣”錢仲聯先生在《劍南詩稿校注》中是這樣注釋的:“龍門閣參見龍洞閣注”、“龍洞閣,在綿谷縣”、“龍門洞,在四川保寧府綿谷縣北,有三洞,自朝天程入谷十五里有石洞及第二第三洞,有水自第三洞發源,貫通二洞,水流出下合嘉陵江”。由此可見,陸游筆下的“龍門閣”、“龍門洞”、“龍洞閣”均為同一地方,即綿谷縣龍門洞。

馱聲:運送物資的牲畜發出的聲音。

句三“亂山古驛經三折”:

亂山:這里指山勢險峻,道路崎嶇。

古驛:年代久遠的驛站。

三折:即三折鋪。乾道八年(1172)正月,陸游在夔州收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前往南鄭,從夔州乘船沿長江逆水而上,行至萬州棄船徒步。在萬州與梁山之間有一座高梁山,山勢巍峨險峻,道路崎嶇難行,山上有座古驛站──三折鋪,陸游在這里吃了午飯,稍做休息,環顧四面有感于巴山之險峻,寫下了《飯三折鋪,鋪在亂山中》一詩:

平生愛山每自嘆,舉世但覺山可玩。

皇天憐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

南窮閩粵西蜀漢,馬蹄幾歷天下半。

山橫水掩路欲斷,崔嵬可陟流可亂。

春風桃李方漫漫,飛棧凌空又奇觀。

但令身健能強飯,萬里只作游山看。

山路崎嶇難走,但詩人即將奔赴前線、抗金殺敵的興奮、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從軍南鄭,是詩人一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之前詩人感嘆自己“萬里羈愁填白發”、“投老方知行路難”,但現在“萬里只作游山看”、“不妨青鬢戲人間”,詩人無論是國難當頭心情、心理,還是對朝政的態度都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甚至認為自己回到了“少年”時代──“憶昔西征日,飛騰尚少年”,這是何等的豪情啊!

句四“小市孤城宿兩當”:

兩當,《劍南詩稿校注》注釋:“太平寰宇記:山南西道,鳳州西五十里,本漢故道縣也”。

乾道八年(1172)三月十七日,陸游到達南鄭,在王炎幕府中任“左承議郎、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主要負責辦公室、機要、軍事參謀和紀檢監察等工作,陸游能文能武,熟讀兵法且有做事公正、性情秉直,所以做這些工作,再合適不過了。

當時的南鄭是西部防線重鎮、入蜀咽喉,處于南宋抗擊金兵最前線。建炎元年(1127)金兵大舉侵占中原、關中等地,愛國將領和百姓頑強抵抗。紹興十二年(1142)南宋、金劃定以秦嶺、淮河為界分治,但金兵覬覦江南及巴蜀之地已久,常常在邊防線上發動侵擾軍事行動。如在1134年2月,金兵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就率領10萬鐵騎,從鳳翔府(今寶雞)出發,取道大散關、鳳州(今鳳縣、兩當、徽縣),直擊仙人關(今徽縣東南)。宋兵將領吳玠駐守仙人關一側的殺金坪正面迎敵,吳璘駐守階州、成州之間的七方關,隨時赴援。仙人關之戰,金兵大敗,被迫退回鳳翔府。

南鄭所在的利州路,在紹興十四年(1144)時有東、西兩路:東路包括興元府(今漢中)、金州(今安康)、洋州(今洋縣)、利州(今廣元)、劍州(今劍閣等地)、閬州(今閬中)、巴州(今巴中)、蓬州(今儀隴等地)和廣安軍(今廣安)、大安軍及直轄三泉縣;西路包括階州(今武都、康縣等地)、西河(今西河、禮縣等)、鳳州、興州(今略陽)、文州(今文縣)、龍州(今青川等地)等地。乾道五年(1169),時任四川宣撫使的虞允文上表,將利州東、西二路合并為一路,并把府址從廣元遷到離抗金前線更近的南鄭,這樣不僅有利于信息情報的快捷傳遞、便于指揮,更有利于團結和穩定戍邊軍民。

陸游在南鄭王炎幕府中,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諫言。陸游到南鄭后發現主帥吳璘之子吳挺驕橫殘暴、跋扈奢靡、不聽帥令、不服約束,就向王炎建議撤換,由吳玠之子吳拱接任,但是王炎為了平衡關系,沒有采納。

第二,獻策。陸在到南鄭后迅速投入工作,積極調查研究、勘察地形、走訪民情、了解農耕等情況,經慎重考慮,提出了一套科學的、完整的進取之策:“游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但是“隆興合議”之后,王炎積極主戰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軍事上堅持以防御為主,所以對于陸游的進取之策,也沒有采納。

第三,打獵。打獵一則是為改善伙食,二則是防止野獸攻擊百姓。陸游在《獨酌有懷南鄭》一詩中有寫捕熊、獵虎的情景:“秋風逐虎花叱撥,夜雪射熊金仆姑”;在《夢行南鄭道中》一詩中,詩人還寫到了親手刺殺老虎的情景:“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數。孤兒寡婦讎不報,日落風生行旅懼。我聞投袂起,大呼聞百步,奮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蒼崖血如注”。

第四,防秋。防秋,是指金兵常常在秋季草足馬壯之時,發動南侵戰事,宋兵在此時加強防御,阻擊來犯之敵。參與防秋是陸游一生最為榮耀、終生難忘的經歷,他認為“投筆書生古來有,從軍樂事世間無”,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當兵打仗、報效國家。

乾道八年秋,陸游參加了這一年的防秋任務,他在《和周元吉右司過弊居追懷南鄭相從之作》一詩中描寫當時防秋的景象:“梁益東西六十州,大行臺出北防秋。閱兵金鼓震河渭,縱獵狐兔平山秋”。也正是在這一年的秋天,陸游防秋途徑兩當,在兩當驛(今兩當縣治轄區)住宿,以至于詩人罷歸山陰懷念戍邊生活時寫下了“小市孤城宿兩當”的詩句。

陸游不僅是一位詩人,他還是一位武藝高超的劍客,他在《醉歌》詩中說自己“讀書三萬卷,學劍四十年”,所以陸游在南鄭期間,常常身穿鎧甲、跨上戰馬、手執長劍,“往者秦蜀間,慷慨事征戍”;西出散關、東出駱谷(今周至縣西南)巡營瞭哨、探查邊關:“朝看十萬閱兵罷,暮馳三百巡邊行”;夜探關中、收集情報:“結客漁陽時遣簡,踏營渭北夜銜枚”;在關中撫慰大宋子民:“ 關輔遺民意可傷,蠟封三寸絹書黃。亦知虜法如秦酷,列圣深恩不忍忘”;甚至他們還和金兵發生了遭遇戰:“我昔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

陸游參與防秋任務期間,“昔戍蠶叢北,頻行鳳集南”頻頻行走于嘉陵道、故道,多次來往于大散關和南鄭之間。他不僅路過了鳳縣的“鬼迷店”,夜宿過兩當驛,他還住過“黃花驛”。陸游在慶元二年(1192)寫過《新菊·已過重陽十日期》一詩:

已過重陽十日期,菊叢初破兩三枝。

自憐短鬢蕭蕭白,不似黃花驛里時。

作者在這首詩中加有“黃花驛在岐鳳間,予嘗過之”的注釋。黃花驛到底在現在的鳳縣境內還是在兩當縣境內,目前專家、學者尚存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陸游在參與防秋活動時,確實到過這里。

遺憾的是,乾道八年十月,王炎收到朝廷的調令,調離四川宣撫使,南鄭幕府也隨之解散。陸游在南鄭的戍邊軍旅生活僅僅維持了八個月,就因為南宋朝廷的委屈求和政策而結束了,但是這八個月確實陸游一生最為難忘、最值得驕傲和懷念的時光。

句五“晚歲猶思事鞍馬”:

晚年的陸游閑居山陰,任“祠祿”閑職,但時時刻刻沒有忘記克復中原之志,他懷念南鄭幕府戍邊的生活,他渴望北伐的勝利,“許國雖堅鬢已斑”、“夢繞古戰場”(《鵝湖夜坐書懷》),雖然老了,頭發白了,可是做夢的時候都想著上陣殺敵、報效國家!

句六“當時那信老耕?!保?/strong>

可是事與愿違、世事難料,“大散關上方橫戈,豈料世變如翻波?!蹦纤纬ⅰ拔妓讲怀霰?,卻攜琴劍錦宮城”(《即事》),皇帝昏庸、朝政腐敗,詩人報國之志無法實現,只能“七十衰翁臥故山,鏡中無復舊朱顏。一聯輕甲流塵積,不為君王戍玉關?!边^著耕田、養蠶的日子。

句七“綠沉金鎖俱塵委”:

綠沉,即涂有綠色的槍。金鎖,即鎖子甲。此句典出杜甫《重游何將軍山莊》詩“雨拋金鎖甲,苔臥綠沉槍?!倍嗄隂]上戰場,那武器、鎧甲早已落滿了厚厚的灰塵,詩人的無奈和失望在《建安遺興·其五》詩中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綠沉金鎖少年狂,幾過秋風古戰場。禁里都念閩蜂遠,萬人鼓吹入平涼?!?/p>

句八“雪灑寒燈淚數行”:

此句典出杜甫《舟雪灑寒燈》一詩。詩人一腔熱血、滿懷激情不能實現,只能在雪夜中、寒燈下感慨“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渭水函關元不遠,著鞭無日涕空橫”。

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陸游在絕望中辭世于山陰,享年85歲。臨終前,他寫下了絕筆名作《示兒》,以告后人。

陸游在晚年,陷入了韓侂胄與朱熹、范成大等人之間的黨爭并交惡,以至于朱熹在修訂《宋史·陸游傳》時加上了“其能太高,跡太近,恐為有力者所牽挽,不得全其晚節?!钡脑u語,認為陸游與“親金”的投降派有染,使得陸游蒙冤百年。但一家之言難以蓋之全,經過歷史的檢驗、歲月的洗滌,我們現今看到的陸游,是一位活生生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一生是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他對內反對強權和投降,對外力主抗金,是一位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抗金事業的政治活動家。

陸游的詩,也是他一生政治生活的戰斗記錄,他的愛國主義詩篇,來源于他愛國家、愛民族的思想和戰斗生活,尤其是南鄭戍邊經歷之后,詩人的詩風也發生了巨大轉變,他的“每一個字都從紙面上直跳起來,詩里充滿了堅強的生命和勝利的歡笑”,濃烈的愛國情思噴薄而發,化作一篇篇豪健剛烈的詩章,去鼓舞、激勵后人與侵略者戰斗到底!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