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阿昌族

發布時間:2020-05-29 │
1、

阿昌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阿昌族的傳統文化介紹

56個民族
傳統文化
阿昌族

1.飲食

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面食,嗜食酸筍、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燒豬肉。戶臘撒的“過手米線”、梁河的黃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較有特色的民族風味食品。阿昌族喜歡飲酒,多數人家自釀米酒。已婚婦女大多喜歡嚼檳榔,閑暇時,大家互傳檳榔,以牙齒染成黑色為美。

2.藝術

歌謠有習俗歌、情歌、苦歌、山歌等,押韻上口,感情真摯。樂器有葫蘆簫、洞簫、三弦、二胡、象腳鼓、鑼、鈸、嗩吶等。舞蹈以象腳鼓舞、耍獅子、玩春燈等最具民族特色。梁河阿昌族的傳統體育有射箭、武術、打拳、舞棍及青龍大刀等。工藝美術有刺繡、髹漆、染織、雕刻、銀器制作等,圖案美觀,制作精細。特別是雕刻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龕上棉,都可看見雕刻著各種動、植物,形象生動。

3.建筑

阿昌族多居住在壩區和半山區。村寨一般選擇在有陽光、水源充足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前,阿昌族人民的生活較苦,大多數人住茅草房,即以竹、木為屋架,籬笆糊泥為墻,茅草蓋

查看詳情>>
2、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阿昌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56個民族
阿昌族
風俗習慣

1.節日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洼、出洼、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2.喪葬

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區,人死后,先請佛爺念經,然后擇吉日出殯。也有接氣、報喪、停靈祭奠等習俗。出殯時,由佛爺用一條長約三、四丈的布系于棺木之上,手牽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爺領路,讓死者平安到達“天國”。棺木抬出門時,死者妻室兒女跪在兩旁,棺木要從他們頭上抬過,表示“搭橋”給死者過河。每個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梁河阿昌族老人去世時,過去要用火槍對天鳴放,現在改為放鞭炮,向大家報喪。還要請“活袍”(經師)主持祭奠。葬禮中最悲切的場面是唱孝歌,催人淚下,以情感人。非正常死亡者實行“火葬”。

查看詳情>>
3、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簡介

56個民族
傳統節日
阿昌族

阿昌族節日一:撒種節和嘗新節

撤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頭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只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后,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系有銀鏈、銀須、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于頭頂。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熱鬧異常。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相傳,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候,她總是把顆粒飽滿的各種谷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候,送給別人。由于她經常幫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術,因而

查看詳情>>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