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言文 文字解析

馬說原文

發布時間:2023-12-07
1、

馬說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原文及翻譯帶賞析
馬說
馬說原文及翻譯

馬說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馬說》全文與翻譯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賞析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

查看詳情>>
2、

馬說原文及翻譯(帶作者簡介)

原文及翻譯
馬說原文
馬說帶作者簡介

韓愈的“馬說”是中國古代散文的絕美之作,被譽為寶剎之言,議論性散文的瑰麗石碑。全文內容奇特獨出,通過描繪馬的形象,韓愈巧妙地引導讀者對馬這一物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折射出韓愈對社會的洞察和評價。

馬說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眴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一說懷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義縣)” ,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國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潞3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注釋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F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只:同"只",只是。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

查看詳情>>
3、

馬說原文及翻譯(帶注釋)

原文及翻譯帶注釋
馬說
馬說原文及翻譯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形式,是我們了解和探討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徑。它是漢字的原始形態,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韻味。通過閱讀文言文,可以領略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體會他們對人生、自然和社會的獨特見解。同時,學習文言文也可以提高我們的漢字識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我們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當代社會也應該重視文言文的學習和傳承。

馬說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翻譯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是辱沒在低賤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飼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特殊的本領和英武的體態不能表現在外面,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卻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聽它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說道:“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注釋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而:表轉折??墒?,但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4 祇辱于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祇(zhǐ):只是。**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6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著稱。

7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8 一食:吃一頓。食,吃。

9 或:有時。

10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2 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3 食馬者:食,通“飼”,喂。

14 其:指千里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里指雖然)

17 能:本領。

18 足:足夠。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質。

21 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22 且:猶,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

查看詳情>>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