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近現代]司馬遷

夫學者載籍極博。
尤考信于六藝。
《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曰:
“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
太史公曰:
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
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
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
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
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
”亦各從其志也。
故曰:
“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賈子曰:
“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
“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
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百度百科

伯夷列傳譯文

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于六藝?!对姟?、《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贝撕我苑Q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鬃有蛄泄胖适ベt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薄扒笕实萌?,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彼焯尤?。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彼祓I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世上記事的書籍雖然很多,但學者們仍然以“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為征信的憑據?!对娊洝?、《尚書》雖有缺損,但是記載虞、夏兩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見到的。堯將退位,讓給虞舜,還有舜讓位給禹的時候,都是由四方諸侯長和州牧們推薦出來的,于是,讓他們先試著任職工作,主持事務數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績,然后再把大政交給他們。這是表示天下是極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最大的統領者,把天下移交給繼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難。然而,也有人說過,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以為是一種恥辱而逃走隱居起來。到了夏代的時候,又有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又為什么要受到稱許呢?太史公說:我登過箕山,相傳山上有許由之墓??鬃右来卧u論古代的仁人、圣人、賢人,對吳太伯和伯夷等講得很詳細。我聽說許由、務光等節義品德至為高尚,而經書中有關他們的文辭卻一點兒也見不到,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是老記著人家以前的過錯,因此怨恨他們的人就少?!薄白非笕实露玫饺实?,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對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詩又感到詫異。他們的傳記說道: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到了父親去世以后,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于是便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國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關心老人,撫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達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車載著西伯的神主,追謚為文王,率軍東進去征伐商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而諫阻道:“父親死了卻不安葬,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的行為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可以算做仁德嗎?”周王左右的人準備殺掉他們,太公說:“他們是義人??!”扶著他們離開了。武王摧毀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天下都歸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很可恥的事,為了表示對殷商的忠義,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著采食薇菜充饑。到了由于饑餓而將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來取代暴力,不知道這是錯誤的。神農、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禪讓,圣人倏忽辭世去,我輩今日向何方?啊,別啦,永別啦!命運衰薄令人哀傷!”終于餓死在首陽山中。從這些記載來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有人說:“天道并不對誰特別偏愛,但通常是幫助善良人的?!毕癫?、叔齊,總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難道不是嗎?他們行善積仁,修養品行,這樣的好人竟然給餓死了!再說孔子的七十二位賢弟子這批人吧,仲尼特別贊揚顏淵好學。然而顏回常常為貧窮所困擾,連酒糟谷糠一類的食物都吃不飽,終于過早地去世了。上天對于好人的報償,到底是怎樣的呢?盜跖天天在屠殺無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兇暴殘忍,胡作非為,聚集黨徒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能夠長壽而終。他又究竟積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這幾個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了。若要說到近代,那種品行不遵循法度,專門違法亂紀的人,反倒能終身安逸享樂,富貴優裕,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有的人(誠如孔子教誨的那樣,)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選擇;說話要待到合適的時機才啟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憤懣,結果反倒遭遇災禍。這種情形多得簡直數也數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币喔鲝钠渲疽?。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薄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迸e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辟Z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蓖飨嗾?,同類相求?!霸茝凝?,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辈?、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孔子說“主義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議謀劃”,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鬃佑终f:“富貴如果能夠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賤的職務,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還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氣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落葉的?!笔篱g到處混濁齷齪,那清白高潔的人就顯得格外突出。這豈不是因為他們是如此重視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樣鄙薄富貴與茍活??!“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大家所稱頌?!辟Z誼說:“貪得無厭的人為追求錢財而不惜一死,胸懷大志的人為追求名節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為追求權勢而不惜一死,蕓蕓眾生只顧惜自己的生命?!薄巴敲鳠?,方能相互輝照;同是一類,方能相互親近?!薄帮w龍騰空而起,總有祥云相隨;猛虎縱身一躍,總有狂風相隨;圣人一出現,萬物的本來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辈?、叔齊雖然賢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贊揚,名聲才更加響亮;顏淵雖然好學,由于追隨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顯。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隱士們,他們出仕與退隱也都很注重原則,有一定的時機,而他們的名字(由于沒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沒了,不被人們所傳頌,真可悲??!一個下層的平民,要想磨練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賢人,怎么可能讓自己的名聲流傳于后世呢?

伯夷列傳賞析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藝,折衷于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于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兇殘、橫行天下的盜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不可勝數。從而抒發了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實,有力地抨擊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謊言,對天道賞善罰惡的報應論,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充分表現了作者無神論的觀點。

但是,商朝末年,紂王的統治已瀕于崩潰,武王伐暴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是不可逆轉的,而夷、齊的諫阻和恥食周粟是背轉歷史大潮的。所以,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歷史上歌頌這兩個人物,那是頌錯了,他們不值得歌頌。而作者對篤守遺訓、不能變通的行為加以歌頌,無疑是有所偏頗的。

本文寫作獨具特色??v觀《史記》本紀、世家、列傳之篇末,黎青冷焊均有太史公的贊語,唯《伯夷列傳》則無。滿紙贊論、詠嘆夾以敘事。名為傳紀,實則傳論。史家的通例是憑借翔實的史料說話,而或于敘述之中雜以作者的意見,就算變例了。所以,本文實開史家之先河,亦為本紀、世家、列傳之僅有。

本文雖多贊論,但縱橫捭闔,彼此呼應,回環跌宕,起伏相間。伯夷、叔齊的事實,只在中間一頓即過,“如長江大河,前后風濤重疊,而中有澄湖數頃,波平若黛,正以相間出奇?!薄妒酚浾撐摹返谖鍍浴恫牧袀鳌窌r有鮮明比照,一目豁然;時有含蓄設問,不露鋒芒卻問題尖銳又耐人尋味。太史公潤筆潑墨之中,可略見其筆力之一斑。

伯夷列傳譯文

  世上記事的書籍雖然很多,但學者們仍然以“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為征信的憑據?!对娊洝?、《尚書》雖有缺損,但是記載虞、夏兩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見到的。堯將退位,讓給虞舜,還有舜讓位給禹的時候,都是由四方諸侯長和州牧們推薦出來的,于是,讓他們先試著任職工作,主持事務數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績,然后再把大政交給他們。這是表示天下是極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最大的統領者,把天下移交給繼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難。然而,也有人說過,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以為是一種恥辱而逃走隱居起來。到了夏代的時候,又有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又為什么要受到稱許呢?太史公說:我登過箕山,相傳山上有許由之墓??鬃右来卧u論古代的仁人、圣人、賢人,對吳太伯和伯夷等講得很詳細。我聽說許由、務光等節義品德至為高尚,而經書中有關他們的文辭卻一點兒也見不到,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是老記著人家以前的過錯,因此怨恨他們的人就少?!薄白非笕实露玫饺实?,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對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詩又感到詫異。他們的傳記說道: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到了父親去世以后,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于是便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國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關心老人,撫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達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車載著西伯的神主,追謚為文王,率軍東進去征伐商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而諫阻道:“父親死了卻不安葬,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的行為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可以算做仁德嗎?”周王左右的人準備殺掉他們,太公說:“他們是義人??!”扶著他們離開了。武王摧毀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天下都歸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很可恥的事,為了表示對殷商的忠義,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著采食薇菜充饑。到了由于饑餓而將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來取代暴力,不知道這是錯誤的。神農、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禪讓,圣人倏忽辭世去,我輩今日向何方?啊,別啦,永別啦!命運衰薄令人哀傷!”終于餓死在首陽山中。從這些記載來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有人說:“天道并不對誰特別偏愛,但通常是幫助善良人的?!毕癫?、叔齊,總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難道不是嗎?他們行善積仁,修養品行,這樣的好人竟然給餓死了!再說孔子的七十二位賢弟子這批人吧,仲尼特別贊揚顏淵好學。然而顏回常常為貧窮所困擾,連酒糟谷糠一類的食物都吃不飽,終于過早地去世了。上天對于好人的報償,到底是怎樣的呢?盜跖天天在屠殺無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兇暴殘忍,胡作非為,聚集黨徒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能夠長壽而終。他又究竟積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這幾個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了。若要說到近代,那種品行不遵循法度,專門違法亂紀的人,反倒能終身安逸享樂,富貴優裕,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有的人(誠如孔子教誨的那樣,)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選擇;說話要待到合適的時機才啟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憤懣,結果反倒遭遇災禍。這種情形多得簡直數也數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說“主義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議謀劃”,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鬃佑终f:“富貴如果能夠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賤的職務,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還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氣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落葉的?!笔篱g到處混濁齷齪,那清白高潔的人就顯得格外突出。這豈不是因為他們是如此重視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樣鄙薄富貴與茍活??!“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大家所稱頌?!辟Z誼說:“貪得無厭的人為追求錢財而不惜一死,胸懷大志的人為追求名節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為追求權勢而不惜一死,蕓蕓眾生只顧惜自己的生命?!薄巴敲鳠?,方能相互輝照;同是一類,方能相互親近?!薄帮w龍騰空而起,總有祥云相隨;猛虎縱身一躍,總有狂風相隨;圣人一出現,萬物的本來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辈?、叔齊雖然賢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贊揚,名聲才更加響亮;顏淵雖然好學,由于追隨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顯。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隱士們,他們出仕與退隱也都很注重原則,有一定的時機,而他們的名字(由于沒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沒了,不被人們所傳頌,真可悲??!一個下層的平民,要想磨練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賢人,怎么可能讓自己的名聲流傳于后世呢?

伯夷列傳翻譯

世上記事的書籍雖然很多,但學者們仍然以“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為征信的憑據?!对娊洝?、《尚書》雖有缺損,但是記載虞、夏兩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見到的。堯將退位,讓給虞舜,還有舜讓位給禹的時候,都是由四方諸侯長和州牧們推薦出來的,于是,讓他們先試著任職工作,主持事務數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績,然后再把大政交給他們。這是表示天下是極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最大的統領者,把天下移交給繼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難。然而,也有人說過,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以為是一種恥辱而逃走隱居起來。到了夏代的時候,又有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又為什么要受到稱許呢?太史公說:我登過箕山,相傳山上有許由之墓??鬃右来卧u論古代的仁人、圣人、賢人,對吳太伯和伯夷等講得很詳細。我聽說許由、務光等節義品德至為高尚,而經書中有關他們的文辭卻一點兒也見不到,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是老記著人家以前的過錯,因此怨恨他們的人就少?!薄白非笕实露玫饺实?,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對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詩又感到詫異。他們的傳記說道: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到了父親去世以后,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于是便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國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關心老人,撫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達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車載著西伯的神主,追謚為文王,率軍東進去征伐商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而諫阻道:“父親死了卻不安葬,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的行為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可以算做仁德嗎?”周王左右的人準備殺掉他們,太公說:“他們是義人??!”扶著他們離開了。武王摧毀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天下都歸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很可恥的事,為了表示對殷商的忠義,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著采食薇菜充饑。到了由于饑餓而將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來取代暴力,不知道這是錯誤的。神農、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禪讓,圣人倏忽辭世去,我輩今日向何方?啊,別啦,永別啦!命運衰薄令人哀傷!”終于餓死在首陽山中。從這些記載來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有人說:“天道并不對誰特別偏愛,但通常是幫助善良人的?!毕癫?、叔齊,總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難道不是嗎?他們行善積仁,修養品行,這樣的好人竟然給餓死了!再說孔子的七十二位賢弟子這批人吧,仲尼特別贊揚顏淵好學。然而顏回常常為貧窮所困擾,連酒糟谷糠一類的食物都吃不飽,終于過早地去世了。上天對于好人的報償,到底是怎樣的呢?盜跖天天在屠殺無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兇暴殘忍,胡作非為,聚集黨徒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能夠長壽而終。他又究竟積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這幾個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了。若要說到近代,那種品行不遵循法度,專門違法亂紀的人,反倒能終身安逸享樂,富貴優裕,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有的人(誠如孔子教誨的那樣,)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選擇;說話要待到合適的時機才啟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憤懣,結果反倒遭遇災禍。這種情形多得簡直數也數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說“主義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議謀劃”,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鬃佑终f:“富貴如果能夠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賤的職務,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還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氣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落葉的?!笔篱g到處混濁齷齪,那清白高潔的人就顯得格外突出。這豈不是因為他們是如此重視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樣鄙薄富貴與茍活??!“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大家所稱頌?!辟Z誼說:“貪得無厭的人為追求錢財而不惜一死,胸懷大志的人為追求名節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為追求權勢而不惜一死,蕓蕓眾生只顧惜自己的生命?!薄巴敲鳠?,方能相互輝照;同是一類,方能相互親近?!薄帮w龍騰空而起,總有祥云相隨;猛虎縱身一躍,總有狂風相隨;圣人一出現,萬物的本來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辈?、叔齊雖然賢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贊揚,名聲才更加響亮;顏淵雖然好學,由于追隨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顯。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隱士們,他們出仕與退隱也都很注重原則,有一定的時機,而他們的名字(由于沒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沒了,不被人們所傳頌,真可悲??!一個下層的平民,要想磨練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賢人,怎么可能讓自己的名聲流傳于后世呢?

伯夷列傳評論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藝,折衷于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于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兇殘、橫行天下的盜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不可勝數。從而抒發了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實,有力地抨擊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謊言,對天道賞善罰惡的報應論,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充分表現了作者無神論的觀點。

  但是,商朝末年,紂王的統治已瀕于崩潰,武王伐暴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是不可逆轉的,而夷、齊的諫阻和恥食周粟是背轉歷史大潮的。所以,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歷史上歌頌這兩個人物,那是頌錯了,他們不值得歌頌。而作者對篤守遺訓、不能變通的行為加以歌頌,無疑是有所偏頗的。

  本文寫作獨具特色??v觀《史記》本紀、世家、列傳之篇末,黎青冷焊均有太史公的贊語,唯《伯夷列傳》則無。滿紙贊論、詠嘆夾以敘事。名為傳紀,實則傳論。史家的通例是憑借翔實的史料說話,而或于敘述之中雜以作者的意見,就算變例了。所以,本文實開史家之先河,亦為本紀、世家、列傳之僅有。

  本文雖多贊論,但縱橫捭闔,彼此呼應,回環跌宕,起伏相間。伯夷、叔齊的事實,只在中間一頓即過,“如長江大河,前后風濤重疊,而中有澄湖數頃,波平若黛,正以相間出奇?!薄妒酚浾撐摹返谖鍍浴恫牧袀鳌窌r有鮮明比照,一目豁然;時有含蓄設問,不露鋒芒卻問題尖銳又耐人尋味。太史公潤筆潑墨之中,可略見其筆力之一斑。

作者簡介

司馬遷
司馬遷[近現代]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更多

司馬遷的詩(共24首詩)
  • 《陳涉世家》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眰蛘咝Χ鴳唬骸叭魹閭蚋?,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
    查看譯文
  • 《鴻門宴》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唬骸暗┤震嬍孔?,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
    查看譯文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A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w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
    查看譯文
  • 《五帝本紀贊》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鳌对子鑶栁宓鄣隆芳啊兜巯敌铡?,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
    查看譯文
  • 《項羽本紀贊》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庇致勴椨鹨嘀赝?。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
    查看譯文

古詩大全

http://www.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468543ac9a4685/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