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農歷八月十五,仲秋時節,《禮記·月令》里有“仲秋之月養衰老”,后傳作中秋,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因為農歷十五恰逢月圓,故又將這一日作為團圓節,是一家團聚的日子。中秋節開始于唐朝,在宋朝時開始盛行,因此在詩詞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中秋節就已經出現了,所以中秋成為了許多文人墨客爭先賦詩的對象,也出現了許多與中秋有關的千古詩作!

最著名的中秋詞莫過于蘇軾的《水調歌頭》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只要讀過詩詞的人就沒有不知道的,穿越了千年,依然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豪放詩人辛棄疾也有多首描寫中秋的詩詞,其意境怎樣,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剪梅·中秋元月

南宋·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在古代,中秋節最為重要的便是團圓與賞月,而這首《一剪梅》所寫的是中秋節賞月卻因陰天而無月的失落。上闋先寫回憶昔年中秋往事:桂花飄香、飲酒賞月、花月怡人。而“今宵”中秋同樣備酒賞月,卻是“云濕紗窗,雨濕紗窗”,雨夜無月,格外孤寂。

下闋則大膽想象,想乘風上天,問個究竟,卻是無路可通、無信可寄!遺憾之下,唯有對著堂內“燭花紅”,姑且將其當做月當做花,高歌飲酒,聊以自慰。這首中秋詞雖全篇寫中秋節之事,卻依稀隱喻憂國之情,一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恰恰是辛棄疾憂心國家民族,卻無力回天的傾訴。

再來讀其一首《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南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相比上一首《一剪梅》,這首《太常引》更富于浪漫主義色彩。詞中上闋起句先描寫中秋圓月之美,如同灑下萬里金波,仿佛剛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而后句則奇峰突起,大膽想象問月中嫦娥:白發日漸增多,好像是故意欺我!大有英雄遲暮之感,表達出了辛棄疾內心懷才不遇的激憤。

下闋則展現出更為大膽的想象:乘風山田、俯視山河,甚至直入月宮,將月中桂樹砍去,這樣月亮少了陰影,就能照的人間更多清光!如此想象,實則是辛棄疾對世間黑暗的痛恨,一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是何等的理想與意志!英雄雖遲暮,而壯志猶在哉!

辛棄疾的第三首中秋詞想必大家不會陌生,這首詞因道出了月球繞地球轉動的科學猜想而聞名于世,便是下面這首《木蘭花慢》:

木蘭花慢

南宋·辛棄疾

序: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蘸孤?,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木蘭花慢》效仿屈原《天問》,提出對月亮圓缺變化和月落后去向的疑惑。其中一句猜測之語“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這一句可謂神一般的猜想:是否另有人間?這里月落時,那里的月亮才剛剛從東方升起?這般猜想已然接近科學,難怪王國維會贊嘆:“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誠然辛棄疾僅僅是猜測之語,并沒有深究論證,但這種大膽的想象也顯示出他的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乃至末句的“云何漸漸如鉤”也是對月亮圓缺現象的探索質疑。稼軒公聰明才智,何其高絕!


相關文章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