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現如今雖然社會發展的很快,但是人們的壓力卻很大,有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現在的這種生活方式,但是卻沒有辦法,無論是為了家人還是為了自己,也要堅持去努力拼搏。所以對于人們來說,陶淵明所構建出的那種悠閑的隱居生活絕對是人們最為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他最為經典的那首《桃花源記》,亦或是人們最為熟知的《飲酒·其五》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那么,他為我們描繪出了這樣一個美如桃源的隱居世界,那他隱居之后的生活真的是如他所寫這樣的嗎?大家都知道他生于一個沒落的世家,雖然說他的祖父是東晉時期非常著名的將軍,然而慢慢傳到他這輩的時候,整個家族其實早已經日落西山,他8歲那年喪父,12歲那年喪母,生活只能和姐姐相依相伴。

后來他也曾去朝廷當官,做了一名縣令,但是他內心孤高的文人氣節卻讓他掛印而去,他回到了老家,雖然說他的家族已經落魄,財產已經沒有,但是卻仍舊留有十幾畝的土地,辛勤勞作的話生活不至于太差。他有一段時間確實做了"農民",但是又沒有相應的經驗,所以土地的收成并不好。更悲催的是他遇到了一場大火,將他賴以生存的茅屋燒了個干凈,有一段時間里,他只能和自己的家人住在破舊的船上。

后來他就搬到了隔壁的村子去住,依舊是以種地為生,如果是一個豐收年,那么可以衣食無憂,但是若是一個災荒年,日子可就難過了。尤其是晚年之時,他的身體狀況并不太好,種地就更難了,這種饑寒交迫的生活,讓他的晚年倍受折磨,想象中的桃園根本就不存在。有一次他餓得不行,于是就出門取乞食,順便還寫下了一首詩:

《乞食》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在這首詩中說到,他因為實在是太餓了,所以就不得不出門去乞討,這種放下尊嚴的行為對他來說是多么痛苦,而且他竟然不知道要去何處才可以乞討。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就是因為當時農民的生活其實都不好過,自己吃飽穿暖,已是難得,更何況救濟別人呢?后來他來到了一戶人家,他知道這家人一定有糧,但是他不知如何開口,以至于在敲開門時見到主人卻不知道說什么。

普通人去乞討尚且放不下面子,更何況是他呢?好在這戶人家的主人善解人意,似乎知道陶淵明的難處,不僅沒有立刻給他糧食,反而與他一直在談天說地,直到黃昏時,該吃晚飯,才邀他去共食。而此時的陶淵明已經忘卻了自己的這份尷尬,有的只是對這家主人的無盡感激,因為無以回報,于是便寫下了這首詩贈送對方。而在詩的最后,他則借用韓信與漂母的典故,表達自己對房子主人的一片感激,他明白今生自己是無以為報了,于是就提出了"冥報",而正是這才體現出了他對這個主人的感激之深。

其實這首詩雖然只是簡單的敘事,全篇平淡,自己沒有任何華麗的語言,但是卻將人性的光輝表達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房子主人的那種高尚人格更是令人感到無比尊敬,而這也是最值得人們去學習的!


相關文章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