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長期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非常善于通達權變,往好了說是圓融,往壞了說是圓滑。儒家提倡“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所謂的“中庸之道”其實就是通權達變,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無可無不可”,選擇人生道路要隨著世事的沉浮變化而變化。所以,對于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儒道佛都是他們的人生選項。

年輕時、得意時眼高于天,夢想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做三不朽的事業。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旦生活困頓仕途黯淡,則“小舟從此逝,江海度余生”,隱入江湖,從此不再過問世事,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這是失望不是絕望,那要是人生無路可走之時,又該如何呢?難道是去死?中國人不會選擇自殺。中國人講究孝道,認為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自殺是一件不孝的事情。所以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給自己的人生留一個后門,那就是遁入佛門從此青燈黃卷暮鼓晨鐘,在對彼岸世界的向往中了結一生。

金剛怒目的儒家是治世的,清靜無為的道家是養生的,而四大皆空的佛家則是用來安頓絕望的靈魂的。

佛教的人生觀的核心是一個“苦”字,世界觀是一個“空”字。佛教認為人世間是一個大而無邊的苦海,世事紛紛擾擾、誘惑紛至沓來、情感復雜糾纏、欲望無窮無盡,令人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而按照佛教的世界觀,人們所在意的所糾纏的,竟然是一場虛空,如鏡中月水中花如夢如幻如泡影般不可把握。所以在佛教看來,人于紅塵中的一切都是徒勞而毫無意義的,佛教的優勢不在于消除痛苦,而在于消除痛苦的想法,而痛苦的想法,恰恰來自于我們對滾滾紅塵的執念。你要是能夠置身世外,如“獨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高蹈出塵不與人爭就能消解痛苦了,這就是禪宗教人解脫困頓的方式。

在唐朝詩人中,與禪宗關系最密切的要數王維了,他被譽為“詩佛”,中年以后寫下了大量山水田園詩歌,既做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做到了“以詩示禪、以禪入詩”,用元好問的詩來說就是“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把詩歌的清雋與禪宗的虛靈合二為一,代表了唐詩融會佛家精神的最高水平。

王維其實并非一開始就傾心佛學,他風流倜儻年少有為,未冠之年就風靡唐朝文化圈,出入王公貴族文人雅客之間,二十一歲就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進士,被任命為太樂丞,可謂少年得志。按理說紅塵有大把誘惑,不應該想著斷絕紅塵遁入空門,但王維一生并不如意,他先是因事被貶做了倉庫管理員,而立之年又先后失去了母親和妻子,安史之亂中被叛軍俘虜無奈做了偽官,差點因此被殺,后雖保住性命,但名譽受損,中年之后始終在失意于自責之中度過。

按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路徑,王維最終選擇了皈依佛門,他想尋找精神上的自我解脫,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他開始追求“山林吾喪我”的境界,將自己一生煩惱與痛苦,泯滅于佛教這個精神的桃花源和輞川別墅那片冷寂幽靜的山林之中。

王維與山水是互相成就的關系,山水使他忘記了塵囂煩擾,而他又將禪意入詩,給山水的輕靈活潑的生命。禪機籠罩了王維的山水詩,讓人讀來“名言兩忘色相俱泯”。

《木蘭柴》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在夕陽西下暮色四合之時,飛鳥急逝,山巒與彩翠在夕照之中明滅閃爍瞬息變幻,這不正是佛教中“諸行無?!?、“諸色即空”,剎那生滅無常虛幻不實的境界嗎?所以說這首詩無一禪字而禪味悠長。

佛教中空的概念也深深影響了王維,因此他的詩中多用“空”字。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這正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禪意的最詩意的表達。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芙蓉花生于山谷,無人欣賞無人注意,它默默的開放默默的凋落,他是淡然的無情的,沒有花開之時的喜悅,也沒有花落之時的落寞,在空谷中自生自滅自足自性。這就啟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順流逆流,無論得意失意,不生憂喜之情;對世事變化不粘不滯;對紅塵誘惑心念不起,如此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所以明人胡應麟說讀這首詩讓人“身世兩忘萬念俱寂”。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世俗之人遇到無路之時,或失望慨嘆無路之悲,或絕望慟哭而返。但在王維看來,生活不是目的,否則便會陷入執著,生活是非功利的審美的境界,如同一朵白云隨風飄蕩,如同山谷中的芙蓉花兀自開放。詩意的禪意的生活沒有目的沒有理由,一切都隨緣任運來去相因,自足自性自適其意。大千世界就在這生命有無的流轉之中見其永恒,而靈魂也在“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禪宗頓悟之中,消除了執念,實現了涅磐。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