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李時珍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0-07-14 │
1、

你了解李時珍的故事嗎?李時珍的成就和他的家庭環境緊密相關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16世紀,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世界進入了一個殖民擴張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到來,從此將世界劃為兩部分。西方如同一個茁壯成長的孩子,日漸強大雄壯,東方閉關鎖國,不斷的落后于世界,像一個羸弱的孩子。慢慢變弱的國家里,出生的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好在他們家是醫學世家,體弱的他才不至于被病魔奪去生命。這個孩子就是后來被稱為藥圣的李時珍。

時間慢慢的流失,多病的孩子終于可以健康的成長了,這說明了他父親醫術的精湛。從李時珍開始懂事以后,他就會給父親打下手,幫助父親為病人看病,和父親一起去深山老林里面尋找藥材。在父親給病人看病的時候站在旁邊仔細地看父親行醫的過程。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李時珍在醫學世家的環境里面從小耳濡目染,從小便有學醫的慧根,這也成為了他走向醫學道路上的動力。

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問題的追根究底,不達到目標決不罷休的恒心。給父親打下手的小李時珍,每天像十萬個為什么一樣,

查看詳情>>
2、

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藥學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享有“藥圣”之稱的李時珍,他的經典著作《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在醫學世家的李時珍,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一起去上山采藥,祖父是一位奔走于坊間的大夫(醫生),父親也不出意外也成為了一名大夫,因為從小生活在藥草中,所以小時候的李時珍就特別喜歡花花草草,遇到一些不懂的花草,便虛心請教周圍的人,并把學到的知識都牢記于心中,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真是一個好學的孩子。別的小孩都是在沙堆里打滾玩耍,除了李時珍,他常常沉浸在父親的后花園里面,父親的后花園里面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草藥,年幼的李時珍也經常跟在父父親的背后,幫忙給后花園里的草藥澆水,悉心照料,父親見李時珍這么好學,便耐心地傳授一些關于草藥的知識,以及各種草藥的功效,在父親的啟蒙教育之下,年幼的李時珍比一般小孩懂的醫藥知識都多,還對李時珍的成長產生了深厚的影響。逐漸長大的李時珍開始跟著父親上山采藥,開始走出家門,外面的世界

查看詳情>>
3、

李時珍為何毅然辭去御醫一職?看看李時珍的辭官故事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出生于一個平民家庭,年輕的時候為了不負父親期望曾經三次參加鄉試,但是都考不上,可是醫術卻越來越好,于是李時珍干脆放棄鄉試,一心研究醫術。

李時珍雖然不是讀書的料子,但是研究醫術卻很在行。因為他的醫術越來越好,他的名聲自然也就越來越大。李時珍33歲的時候,楚王請他當自己的御用醫生,在那個吃不飽飯、藥材稀缺的年代,楚王的邀請對李時珍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事,于是李時珍去了楚王府,并且治好了很多人,也因此被譽為神醫,并名揚四海。

1551—1556年這段時間內,嘉靖帝征如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

關于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于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就這樣李時珍便成了嘉靖的專職醫生了,這也意味著,李時珍只需要治

查看詳情>>
4、

李時珍的故事:李時珍被稱為“藥王”的背后,是他巨大的辛勞與代價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山人,是我國明代時期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一生立足于研究古代醫藥文化,繼而對其加以補充與完善,為后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的問世,促進了本草學的進一步發展,是一部本草學集大成之作,并被翻譯成各種文本,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通。當病痛的人們在《本草綱目》中尋找良方時,都會將李時珍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心底。

李時珍卒于公元1593年,在他去世后,家人將其埋葬在今蘄春縣蘄州鎮的雨湖之濱,與青山綠水為伴。時至今天,該地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勝地。

李時珍的墓冢位于園林深處,整體呈橢圓形狀,后人為了保護墓葬的完整,還在墓周圍砌有數枚青石條。在李時珍墓前的紀念碑頂,有一座李時珍的半身雕像,兩側還有六角亭各一座,上覆琉璃瓦,與遠處青山形成了一道極美的景觀。除此之外,在陵園兩側,當地相關部門還建造了一座李時珍紀念館,長廊壁上刻滿《本草圖》

查看詳情>>
5、

李時珍簡介:多次科舉落榜,潛心鉆研醫學在醫術界獨樹一幟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后世尊為"藥圣"。自1565年起,其先后到武當山、廬山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歷經27年,于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走科舉之路

李時珍從事醫藥學,既是必然又是偶然。其父親李言聞,就是一位醫生,醫術頗為了得。不過,在那個年代,就社會地位而言,從醫不如讀書人,所以,他父親就希望他能走科舉之路,將來可以光耀門庭。他父親本有個計劃,大兒子接他的班,比較聰明的李時珍就好好讀書,走科舉之路。按照他父親的安排,他開始了科舉之路。14歲那年他考取了秀才,不過在以

查看詳情>>
6、

李時珍是如何確定中草藥的功效的?一起來看看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中醫中藥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中醫中藥指的是中國醫生以及本土的治療方法。西醫提倡藥物直接注射或服用治療,而中藥則是提倡服用一些中草藥的湯水來對身體調理,二者都是為了達到治病的效果。

現在醫學可以根據藥物的分子結構以及特性來推斷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治病效果。但古代的中國人卻并沒有辦法通過高科技分子研究的方式確定一個藥草的功效。

那么當年李時珍在編著百草綱目的時候,是如何確定一個中草藥的功效呢?

第1點就是來自于經驗的總結,中藥是我國文明歷史的發展一部分,甚至比現在所記載的文字還要早。

古代人在得病的時候不知道該怎么治,后來人們發現若是吃了某種草物的話會減輕的病癥狀,于是人們便開始總結哪一種草會有哪一種功效。通過不斷的嘗試慢慢總結代代相傳,大家開始了解了這些藥草的特性。

再加上草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會有的,所以有些人害怕在冬天的時候得病就是事后沒有藥,提前將一些藥草晾干,等到冬天在煮水飲下,從而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查看詳情>>
7、

李時珍的故事:翻山越嶺訪醫采藥,從赤腳醫生家庭走到國醫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儒略歷1518年7月3日,合新歷7月13日),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讀醫書,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蘇恭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后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

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采,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

查看詳情>>
8、

李時珍的故事:“讀書十年,不出門庭”,終成“藥圣”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山人。出生在湖北蘄州的一個醫藥世家。祖父是個名醫,終日走街串巷為窮人治病,行善鄉里。父親李言聞,號月池,也是知名的醫生。因他醫精德高,曾任太醫院吏目,并著有《醫學八脈考》、《四診發明》等醫作。

由于家庭環境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熱愛醫學,特別喜愛藥物學。十幾歲他就知道了許多藥物的名稱,并能說出自己所種幾十種花草的藥用功能。少時李時珍體弱多病,曾因感冒咳嗽吐痰,臥床不起。幸得父親精心治療,才恢復健康。這次患病,使李時珍親身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和艱難,他暗暗下定決心隨父學醫,濟世救人。

當時民間醫生社會地位低下,父親李月池行醫多年,深知醫道之難,他從內心里不愿讓兒子再走這條擔風險又受凌辱的謀生之路。他一心想讓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舉成名,光宗耀祖。開始時,李時珍不敢違抗父命,認真習儒,14歲就考中秀才??珊髞?,越學越沒興趣。在父親的嚴厲督促下,曾三次去武昌應試舉人,但都名落孫山。李

查看詳情>>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