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李存勖    lǐ cún xù 唐代詩人

后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后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蹲鹎凹肥珍浻欣畲孥玫乃氖自~作:《一葉落》、《歌頭·賞芳春》、《陽臺夢·薄羅衫子金泥鳳》、《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本    名
李存勖
別    稱
李存勗,李天下
字    號
小字亞子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沙陀族
出生地
晉陽
出生時間
885年12月2日
去世時間
926年5月15日
主要作品
《陽臺夢》 《歌頭》 《一葉落·一葉落》 《陽臺夢·薄羅衫子金泥鳳》 《陽臺夢·薄羅衫子金泥縫》
主要成就
建立后唐,滅亡后梁、前蜀

生平

早年經歷
  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夸獎。成人后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占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又名朱晃)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后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

即位晉王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并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二六六》)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镕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后梁。后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于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3000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于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采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后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后,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

建立后唐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里,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制的絲套里,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于公元923年攻滅后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后唐。

后期統治
  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后,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戲裝,登臺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臺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么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于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

身死國破
  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準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士逃走一半?;氐铰尻柡?,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宮門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從馬直(李存勖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
  李存勖死后謚曰“光圣神閔孝皇帝”,廟號為(唐)莊宗。

文學成就

  李存勖,其祖、其父皆一介武夫,剽悍勇武則有之,然似與文彩無涉,而將門之子的李存勖卻精通音律,雅好詞賦,文彩昭然。他不僅喜歡寫詞,而且好像不喜歡依現成詞譜去填,而是自己作詞自己譜曲。清人所編的《詞學全書》見到署名唐莊宗的詞有三首:《一葉落》、《陽臺夢》和《憶仙姿》,都是作為詞譜的范詞,不僅聲調和諧,凄惻感人,而且都注明莊宗自制曲。

散聞軼事

三年河東變河西先智后昏李存勖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長子,小名亞子,幼時體貌出眾,而且忠厚沉穩,喜歡獨來獨往,很受李克用的喜愛。十一歲時便跟隨父親出征作戰,得勝后隨父親進見唐昭宗。昭宗見了他,非常驚訝:“這孩子真是長相出奇!”然后輕撫著他的背說:“小兒日后必定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不要忘了為我大唐盡忠盡孝??!”接著,昭宗又賞賜他翡翠盤等物。因為昭宗對李存勖說了一句“此子可亞其父”,意思是說使他的父親成為亞軍,超過其父,因而得名“亞子”。
  李克用對聰明出眾的李存勖寄予了厚望,一次,李克用出征凱旋而歸,在上黨(今山西長治)三垂崗打獵,崗上有唐玄宗廟,李克用便在廟前置酒,聽伶人們奏樂,演奏的《百年歌》到了老年時期,聲調極為蒼涼凄苦,大家的心情很沉悶。這時,李克用卻捋著胡子指著身邊剛五歲的李存勖笑道:“老夫雖然壯志未酬,但二十年后,他肯定和我一樣在此地征戰,完成我的大業!”
  漸漸長大的李存勖幾乎是文武全才,善于騎馬射箭,又精通《春秋》,喜歡音樂,懂音律,聽戲演戲都很在行。稱帝后與伶人同臺演戲,還取了藝名“李天下”。
  李存勖比起他的父親來,謀略更勝一籌。李克用的部將多年隨他征戰,經常賞賜,加上他的姑息遷就,致使兵將驕悍,肆意擾民。李存勖比父親看得遠一些,請求父親嚴肅軍紀,李克用卻置若罔聞,依舊聽之任之。等到李克用病死后不久,李存勖便立即整頓軍隊,提高了戰斗力。再如,幽州的劉仁恭是在李克用全力扶持下才得以占據幽州地區的,后來卻反復無常,忘恩負義,李克用向他征兵時竟不發一兵一卒。等再次遭到朱溫軍隊圍攻時又厚著臉皮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恨他毫無信用,不肯發兵。李存勖則勸父親:“現在看天下形勢,歸順朱溫的有十分之八九,到現在黃河以北地區能和朱溫對抗的只有我們和幽州、滄州了,而這兩州朱溫早就想吞并,如果我們不相救,日后就難有機會了。圖大業者不應計較小恩怨,現在他有難,我去解救,他一定會感恩歸順于我,這是我們河東重振雄風的良機,千萬不崐可錯過?!崩羁擞媒K于聽從了兒子的話,出兵解了幽州之圍,阻止了朱溫勢力的發展。還有一次,李克用與朱溫爭戰居于下風,戰事吃緊,李克用滿臉愁容。李存勖就又分析形勢勸說父親:“凡事物都有盛衰的規律,我們三代盡忠于王室,縱使勢力衰微無法報效也問心無愧。物不極則不反,惡不極則不亡?,F在朱溫已經有了篡位之心,陷害忠臣,妄稱神靈暗助。但依我看來,他已經走到了極點。父親大人應當靜心休養,等他衰退之時再趁機進軍。不必這樣輕易就沮喪憂愁?!崩畲孥谜f得句句在理,李克用聽了兒子的話,憂愁盡散,又和大家一起舉杯同樂。

奇襲潞州
  在李克用病死后,李存勖又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謀略,不但除去內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出奇兵在潞州大破梁軍的夾城,讓朱溫慨嘆不已。
  初繼晉王之位,李存勖并未鋒芒畢露,而是靜觀其變。叔父李克寧受李克用的委托,掌握軍政大權,起初李克寧協助侄子李存勖內外治理,但后來卻在別人的慫恿下欲取而代之,加害李存勖。李存勖在危難時刻得到了父親舊臣張承業的大力支持,最終果斷地除掉了李克寧,地位初步穩固。然后,李存勖便集中力量對付梁軍,機智果敢地解了潞州之圍,給朱溫一個下馬威。
  李克用死的時候,晉軍與梁軍對峙潞州,李存勖想立即出兵解圍,有的人認為服喪期間不宜出兵,李存勖則對眾人分析道:“敵人以為我們正在服喪,肯定不會出兵作戰,況且又認為我年輕,剛剛接替父親之位,肯定沒有治國能力,更不用說領兵打仗了。這樣,敵人一定會精神懈怠毫無防備,如果這時我們突發奇兵,先發制人,那一定會成功的?!闭f服了眾人,李存勖立即整軍出發,直撲潞州的梁軍。部隊出發后,路過三垂崗,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父親在此地飲酒所說的那番話,李存勖異常感慨,暗下決心要將梁軍徹底擊潰。趁著漫天濃霧,率領周德威等將領分兵直搗梁軍的營寨,梁軍果然毫無防備,被李存勖殺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這次奇襲成功大大挫掉了梁軍的銳氣。朱溫聞訊,驚訝得張大了嘴,半晌才擠出一句話來:“生兒子就應當生李亞子這樣的!李克用雖死猶生,我的兒子們與之相比,都是些豬狗之類無用的東西?!?br />  得勝之后,李存勖回到了晉陽,也就是太原,緊接著又開始了系統的整頓改革。其實在他剛繼晉王之位時就已開始了,先任命李存璋為河東馬步都虞侯兼軍城使,負責整頓軍紀。李存璋立即部署,打擊擾亂軍紀的將士,誅殺了幾個首領,沒過幾天,軍紀大振,百姓們拍手稱快。等破了潞州之圍,李存勖又進一步全面整頓,不僅是軍紀,而且涉及政治與經濟各個方面。命令各州縣保舉賢良之人充任官吏,罷黜地方的貪官污吏。同時減輕人民的租賦稅收,撫恤孤兒與老人,為民平反冤獄嚴厲打擊盜賊。李存勖身體力行,每當路上遇到饑寒的百姓,就下馬親自慰問。從此,河東地區民心依附,百姓開始安居樂業。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為李存勖的作戰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對于軍隊的整頓更是重點,為提高戰斗力,他制定了嚴格的軍律,下令騎兵在見到敵人之前不準乘馬,步兵和騎兵戰斗部署已定時,必須保持嚴整的隊形和陣式,不得隨意跨越防區地界,以防止發生混亂,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分路進軍時,到達集結地的時間不得延遲,違者斬首。這次改革收到了極大的效果,三軍將士作戰都勇猛向前,以一當百。同時,李存勖還將自己的音樂才能用于軍隊,自寫歌詞,自譜曲子,讓將士一起放聲高唱,稱為御制軍歌,作戰前不論上一次是勝是敗,都要齊唱軍歌,所以將士們在作戰時都忘掉了生死,唱歌打仗可算是李存勖用兵之一絕。在加上河東兵都穿著黑衣,鎧甲也用黑衣包裹,所以被稱為“鴉軍”。不過,他們唱的軍歌肯定比烏鴉唱得好聽。
  經過努力,不但軍隊的戰斗力大增,經濟實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李存勖的力量比父親李克用時要強很多,所以才能在和朱溫的對抗中逐漸地占了上風,為日后奪取山東,滅掉后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后,李存勖便和后梁展開了對黃河以北地區的爭奪。河北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占據了河北,向西就可以攻擊河東,向南則可以壓服后梁。當時的河北地區主要有三支割據勢力:王镕占據鎮州(今河北正定),為成德節度使,王處直據有定州(今河北定縣),為義武節度使,劉守光在幽州(今北京城西南),為盧龍節度使。三人當中,劉守光的勢力最大,而王镕和王處直較弱。朱溫稱帝建立后梁時,三鎮為保持自己的割據勢力,均表示臣服歸順。而李克用也極力拉攏三鎮,想趁機將河東的勢力擴張到河北。
  王熔和王處直由于不滿朱溫的猜疑與濫殺,反梁而投向了河東,朱溫發兵征討,王镕和王處直急忙向李存勖請求援兵。李存勖立即派周德威率兵作為先鋒出發相救,自己親率大部隊隨后增援。中途俘獲了梁軍士兵,得知朱溫派兵遣將時曾經下令:“鎮州就算是用鐵鑄成的,也要給我拿下來!”李存勖為激勵兩州將士死守的決心,派人將俘虜送到了鎮州和定州。后來兩軍在柏鄉一帶展開激戰,周德威與其他將領奮勇沖殺,機智調兵,最終大敗梁軍,取得了柏鄉大戰的勝利。
  后來,幽州的劉守光在囚禁父親劉仁恭奪取節度使之位后,發兵攻打鎮、定地區,李存勖率軍救援,而朱溫則應劉守光的請求趁機再次和河東軍開戰,由于柏鄉慘敗的陰影還沒有忘記,進軍路上心情暴躁,以致于交戰之前就殺死了幾個文官,勇將李思安也被斬首。朱溫自己泄了些怨氣,但卻使部下心神不寧,導致又一次慘敗。還未碰上晉軍,就有流言說晉軍大部隊已經鋪天蓋地而來。朱溫如驚弓之鳥,竟丟下自己的行營大帳,奔逃到棗強(今河北棗強),與大將楊師厚一起攻城,因為守軍抵抗,在攻陷后梁軍竟血洗該城。河東的援兵在李存審的率領下,僅以幾千人對付朱溫的強兵五萬。李存審在夜里先以數百名騎兵突襲梁軍,朱溫不敢戀戰,又燒大營逃命。驚慌之中又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路。跑出一百五十里后才發現。對濫殺成性的朱溫早已恨之入骨的河北人民聽說梁軍又來,紛紛拿起武器到處襲擊梁軍,有的在地里勞動的農民也舉著鋤頭痛擊梁軍。朱溫這次敗退,因為并沒有和河東軍主力交鋒,所以更覺得窩火,結果一病不起,退回之后被兒子殺死。
  朱友圭殺父繼位后,眾兄弟都不服,特別是朱溫和張惠所生的朱友貞,身為嫡子,更是打起了“除兇逆,復大仇”的旗號,聯合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興師問罪。在楊師厚的幫助下,朱友貞得到宮中禁軍的配合,最后殺死朱友圭,奪取了皇位。在五代時期,他是通過兵變奪取皇位的第一個人,從此為以后的兵變提供了效仿的先例。
  但朱友貞并沒有遏止后梁衰亡的趨勢,相反,卻加強了這種趨勢。朱友貞重用為他奪取帝位出謀劃策的趙巖,而且趙巖又是父親朱溫的女婿,關系親密。但趙巖沒有治國之才,只會弄權亂政,敗壞風氣。中央政治被他們弄得腐敗了,一些老臣在他們的縱容下橫行霸道,基層的官吏更是敲詐剝削,任意加重百姓的負擔。朱友貞不善用人,派朱友能任陳州刺史,朱友能卻只會橫行鄉里,縱容下屬騷擾百姓,最終逼出了陳州農民起義。起義雖然被鎮壓,但說明后梁統治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本來陳州是后梁的財賦重地,當初朱溫能稱霸中原,打敗并消滅秦宗權,正是靠張全義經營陳州,全力供應才得以實現的。朱友貞卻反其道而行之,這又怎么不加速自己的滅亡呢?

掃滅劉守光
  就在后梁矛盾重重國勢日益衰微之時,李存勖卻步步得勝,集中力量滅掉了劉守光。 劉仁恭在朱溫滅唐之前取得了滄州,便命長子劉守文為滄州節度使,接著進兵鎮州和定州與魏博,被朱溫打敗后向李克用求救。朱溫領兵大舉進攻滄州,劉仁恭由于兵少,竟命令男子十五歲至七十歲的全部自備糧食和武器參軍,男子的臉上刺“定霸都”三個字,士人則在臂上刺“一心事主”四個字,以防止逃亡。共得兵二十萬,但戰斗力很差。滄州被圍困得出現了吃土吃人的慘相,最后由于梁將丁會降晉,削弱了梁軍,加上朱溫急于稱帝而退兵,劉仁恭才得以維持其勢力。但回到幽州后,劉仁恭卻一下子昏庸起來,在西邊大安山修建宮殿,廣招美女,醉心于聲色之中,又召僧道煉長生不老之藥。兒子劉守光在后梁軍再次侵擾時趁機領兵進入幽州城,派人將父親抓回來,囚禁在幽州城。劉守文從滄州起兵討伐大逆不道的弟弟。最后被心狠手辣的弟弟殺死。在劉守光妄自尊大,想要當北方的盟主的時候,李存勖便施了驕兵之計,和王熔、王處直一起尊劉守光為“尚父”,但劉守光并不滿足,最后竟登基稱帝。在劉守光派兵南下時,李存勖便趁機派周德威端了他的老巢,將劉守光和父親劉仁恭一并抓獲,押回河東處死。一對反復無常的父子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李存勖至此完成了父親交給的一支箭的任務,滅掉幽州和滄州后,李存勖便掃除了后顧之憂,在他正要南下奪取魏博時,恰好魏博發生了兵變,李存勖借勢出兵,唾手而得魏博。從而使河東的勢力逼近了后梁的生命線:黃河。

南下攻梁
  朱友貞得帝位全賴楊師厚相助,因此對楊師厚大加封賞,封鄴王,加中書令銜。楊師厚手握重兵,權傾朝野,日久漸生異心。誰知未來得及行動便重病染身,一命歸西了。這倒使朱友貞大快其心,還在宮中擺宴慶賀。然而,趙巖的幾句話卻使后梁喪失了河北重地。趙巖勸朱友貞趁楊師厚病死軍中無主的機會,將魏博鎮一分為二,削弱其力量,以免后患。朱友貞便下詔將魏博鎮分成天雄和昭明兩個鎮,天雄鎮仍在魏州,昭明鎮則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然后將財物和將士均分給兩鎮。為防止發生變亂,先派兵北上監視,實為伺機平叛。魏州將士世代據守本地,不愿奔走他鄉,于是發生了兵變,并向李存勖投降,李存勖見此良機,不禁大喜,連忙親自領兵趕赴魏州,立即捕殺了兵變的頭目八人,斬首以威懾兵變將士。同時又將楊師厚的親兵收為自己的親兵,以示恩寵。然后又下令嚴懲擾民的士卒,整頓軍紀。
  安定魏博內亂之后,李存勖率兵與劉尋展開了決戰。劉尋在梁將當中是最有智謀的,在魏縣(今河北魏縣東南)受挫后,認為晉軍的主力集中于魏州,其大本營晉陽(今山西太原)必定空虛,便想用奇兵直搗河東的腹心,再回頭取鎮州定州,然后平定河北地區。劉尋為迷惑晉軍,讓人做了許多草人,然后在草人的手上綁上旗子捆在驢背上,驢往返活動在城墻上,就像人在城墻上活動一樣,自己則率領主力秘密地去奇襲晉陽。李存勖知道劉尋用兵詭詐,號稱“一步百計”,見好幾天劉尋不出戰,便派人偵察實情。得知劉尋已經棄城而去時,料到他必定襲擊晉陽,因為他知道劉尋擅長襲擊,不擅長決戰的弱點。李存勖立即派騎兵從后邊急追,同時派將日夜兼程走大路趕回晉陽做防守準備。
  劉尋這次偷襲并未成功,先是途中遇上陰雨天氣,太行山本來就險要,加上雨天更是泥濘難行,士卒因腹泄及腳腫而死亡的高達百分之二三十之多。后又得知晉陽已有準備,只好轉兵突圍,想東進占領臨清(今河北臨西),切斷晉軍的糧草供應線。但晉將周德威此時已經領兵來增援,繞過劉尋軍隊搶占了臨清,同時對劉尋又形成了夾擊之勢。劉尋退居莘縣(今山東莘縣)堅壁不出,想伺機再動。梁末帝朱友貞不懂軍事,反而下詔催促劉尋速戰,劉尋上報情況,認為晉軍善于騎射,不宜速戰,請求增發軍梁,以便持久抵抗。朱友貞卻斥責劉尋要糧不是破敵,而是“療饑”,還派了宦官到前線督戰。
  劉尋固守半年之后,李存勖為誘其出戰,放言要回晉陽,劉尋以為有機可乘,便領兵出戰,在晉軍優勢兵力夾擊之下,七萬梁兵大部分被殲,劉尋和幾十個騎兵逃脫。李存勖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除黎陽(今河南??h東)外,河北之地全部占領。
  李存勖占據了河北地區之后,又經過長達七年的戰爭,與尚有實力的后梁軍隊爭奪黃河沿岸各個戰略要點,時間之所以這么長,重要原因之一是北邊的契丹常常南下騷擾幽州等地,威脅河東的安全,李存勖不得不北向抗擊契丹,擊敗契丹勢力后再整頓休息補充物資和兵員,無形之中滅后梁的時間便拖延了很長時間。還有后梁的大將王彥章等人勇猛善戰,更增加了滅梁的困難。但是李存勖最后還是果斷地出奇兵奔襲后梁首都,滅了這個宿敵。最終將父親李克用所交付的三支箭的任務全部都完成了。同時增加也建立了后唐,登上了帝位。

先明后昏
  我們常說一句話:大風大浪都闖過來了,小河溝里卻翻了船。李存勖百戰而完成了父親的三樁心愿,平定中原,面南稱帝。但從此之后,李存勖卻陡然一變,從智勇一下子滑入了昏庸,變化之大,令人驚訝。滅梁后不久,李存勖又派兵奪取了關中和兩川,疆土的強盛在五代居于首位。這使得南方的吳和楚等國也驚恐不已,但統一大業未成,李存勖卻命歸九泉之下了。
  李存勖平定中原,稱帝建國之后,卻一無治國之才,二無用人之法,全然沒有了往日英勇之氣。對待文臣武將,李存勖或者昏庸或者驕橫,以致無法團結眾人之心。對于后梁的功勞李存勖曾經歸于自己一人,說天下是他用十指取得的,抹殺了眾將的戰功。對于戰功赫赫的李嗣源他也妄加猜忌,忠良之將郭崇韜被劉皇后害死時,他聽之任之。遠離忠臣良將的李存勖對唐朝末年的腐敗士人卻格外器重,重用蘇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蘇循本來是唐朝臣子,朱溫稱帝前后,鞍前馬后地效勞不止,被敬翔等人鄙視,罵他為“唐之鴟梟,當今之狐魅”,貶斥回鄉。李存勖建后唐時,由于以興復唐朝為旗號,曾下詔尋訪唐朝的衣冠,蘇循又重新出山,見到李存勖即用唐朝見皇帝的禮拜見。當時文武眾臣都沒有用朝賀之禮,蘇循卻跪拜高呼萬歲,涕流稱臣,使李存勖喜形于色,歡于內心。第二天,蘇循又敬獻三十管大筆,說是“畫日筆”。畫日筆原為皇帝專用,李存勖更是高興,立即任命他在舊任禮部尚書的基礎上兼皇帝河東節度副使。除了蘇循,李存勖又招納唐朝舊臣,鉆營之徒紛紛再現,像豆盧革等人任職后不但敗壞了政治,還侵蝕了一些將領,唐末時的腐敗世風又重在后唐彌漫起來。
  李存勖不但用唐末舊臣,而且還像唐中后期那樣重用宦官和伶人。當初朱溫誅滅宦官,河東卻成了宦官的避難所,雖然張承業是宦官中的杰出者,輔佐李克用父子盡心盡力,但李存勖恢復招用大批宦官卻使政治日益腐朽,宦官多時曾達到上千人。李存勖寵用宦官,并當成心腹來重用,委以軍國大事。他又設置監軍一職,派宦官充任以監督駐外將領。李存勖不懂得時代變化情況,片面效仿唐朝,非但不能用宦官加強中央集權,反而受盡其害。三年之中,李存勖從河東變到了河西,而且一路想西走去,即從勇猛善戰,變到了昏庸荒淫,命喪亂軍之中。

寵信伶人
  至于寵信伶人,李存勖更是花樣迭出,本來他從小就喜愛音律,愛看伶人演戲。稱帝前,就曾任命伶人做官以致貽誤戰機。滅梁之后,原被梁軍俘獲的伶人周匝見到李存勖,向他保舉曾保護他的后梁教坊使陳浚做一郡長官,李存勖見到周匝,異常歡喜,對周匝保舉的陳浚連人也不看立即應允。由于李存勖的寵信,伶人們出入宮廷內外,傲視戲弄貴族大臣。眾人氣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勖告狀,有的甚至反過來巴結伶人,以保求富貴。四處的節度使們也爭相重金行賄。伶人中為害最深的就是景進。李存勖想知道宮外之事就問景進。景進由此大進讒言,干預朝政,文武大臣對他都很畏懼。同時伶人與貪官污吏又相互勾結,不但使朝廷日益腐敗,還陷害忠臣良將,魚肉百姓,搜刮民財。李存勖用人不當,直接將自己推上了滅亡之路。
  但是,伶人中也有個別忠直的,敬新磨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他不但忠直,而且很機智。李存勖喜歡和伶人們一起演戲,還給自己起了個藝名“李天下”。有一次,他玩得竟亂喊道:“李天下!李天下在哪兒?”敬新磨走上去便給了他一個耳光,李存勖被打得直發蒙,其他的伶人見了,頓時變了臉色,敬新磨卻斥責道:“李天下只有一個,你又叫誰呢?”說得大家笑了,李存勖也轉怒為喜,重賞了敬新磨。
  李存勖喜歡打獵,但又常常踏壞莊稼。一次在外圍獵時當地縣令上前勸諫:“陛下,凡是擁有國家的人都應該愛民如子,以民為立國之本。必須不應該為圖一時快樂而踐踏農田,傷害民心。陛下如同萬民父母,怎么能這樣做呢!”
  李存勖聽了大怒,命人將他綁了起來,想砍頭問罪。敬新磨和其他伶人見狀趕忙上前扭住縣令,佯裝斥責道:“你身為縣令,對下可以驅使百姓。既然知道陛下喜歡打獵,就應該多多留出空地,怎么又讓百姓在這里鋤地勞作,妨礙陛下的鷹犬飛走呢?現在犯了錯又不能自責,反而敢對陛下亂說,我看你是該死啦!”
  眾伶人聽了都跟著笑了,李存勖知道是自己的錯,聽了這種反話,怒氣消了大半,一會兒又下令釋放了縣令。
  用人不當導致了政治腐敗與黑暗,而其中任用善于剝削百姓的孔謙之類的酷吏更是弄得民怨沸騰,再加上李存勖那位吝嗇貪財,為富貴竟不認生身父親的劉皇后,朝廷上下離心離德,將士百姓怨氣沖天。李存勖最終自食惡果,在兵變中被流箭射中而死。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主詞條:沙陀族、晉國、梁晉爭霸

李存勖出身于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為沙陀酋長。祖父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勛兵變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編入宗室譜籍。父親李克用,官至河東節度使,封晉王,駐節太原,建立河東割據勢力(晉國)。當時,梁王朱溫盤踞宣武鎮(治所汴州,在今河南開封),控制中原地區。李克用與朱溫為爭奪中原霸權,進行了二十余年的梁晉爭霸戰爭。

李存勖是李克用與側妃曹氏所生,自幼便善于騎射,膽略過人,心性豁達,深得父親寵愛。他愛讀《春秋》,略通微言大義,而且精擅音律,可謂文武雙全。

早年經歷
乾寧二年(895年),邠寧節度使王行瑜聯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鎮國節度使韓建,攻入長安(治今陜西西安),謀廢唐昭宗。李克用率軍勤王,討平三鎮叛亂。李存勖時年十一歲,也隨軍征戰,并入朝獻捷,受到唐昭宗的夸獎與賞賜。不久,李存勖被授為檢校司空,遙領隰州刺史,后改領汾州、晉州。

天復二年(902年),李克用因太原兩次被梁軍圍困,無力抗衡朱溫,為此憂慮不安。李存勖勸慰道:“物不到極點不會反復,惡不到極點不會消亡。朱溫威逼天子,覬覦帝位,陷害良善,可謂是自取滅亡。我家三代盡忠王室,如今雖因勢窮力屈無法報效,但也無愧于心。父親您應忍耐靜觀,積蓄力量,以待朱溫衰弱之時再圖復興,怎能輕易就灰心喪氣呢。李克用因而釋然。

天祐三年(906年),朱溫遣軍攻打滄州(本屬橫海鎮,時為幽州鎮治下),幽州節度使劉仁恭遣使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惱怒劉仁恭的反復無常,不愿發兵援助。李存勖卻道:“如今朱溫已占據天下的九分之七,連魏博、成德等藩鎮也歸附于他,黃河以北能與之對抗的只剩下我晉國和劉仁恭了。如果我們不救劉仁恭,形勢將會對我們更加不利。而若出兵援助,可使我晉國重振雄風,萬不能因嫌怨而失此良機?!崩羁擞盟烨曹姽ト÷褐荩ㄖ谓裆轿鏖L治),迫使朱溫由滄州撤兵。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后梁,史稱梁太祖。他改元開平,定都于汴州。但李克用拒不承認后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天祐年號,以復興唐朝的名義與后梁相對抗,成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脅。是年五月,朱溫派十萬兵馬圍攻潞州,修筑夾寨。李克用命周德威援救潞州。但周德威與梁軍對峙年余,卻始終不能解除潞州之圍。

襲任晉王

主詞條:潞州之戰、柏鄉之戰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時年二十四歲。當時,李克用的養子李存顥、李存實等人自恃手握軍權,又年長于李存勖,對李存勖襲位非常不滿。他們有的稱病不朝,有的見而不拜,甚至慫恿叔父李克寧發動叛亂,意欲謀害李存勖,投降后梁。李存勖沉著應對,首先取得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等人的支持,而后搶先行動,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殺李克寧、李存顥等人,初步穩固了國內政局。

是年四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援救潞州,于二十九日抵達潞州北面的黃碾(在今山西長治)。梁軍本以為李存勖年輕繼位,必然不敢出軍,對此毫無防備,也未派出斥候探查。五月初二,李存勖伏兵于三垂岡下,趁著大霧直攻夾寨,出其不意的大破梁軍,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經此一戰,晉國兵威大振。不久,李存勖返回太原,犒賞軍士,而后開始整頓內政。他嚴肅軍紀、撫恤孤寡,任用賢才,懲治貪腐,寬緩刑罰,打擊盜賊,使得晉國民俗大變,百姓歸心。

天祐七年(910年)十一月,朱溫遣軍三千進駐深州、冀州,企圖奪取成德、義武兩鎮。成德節度使王镕、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先后遣使向李存勖求援,表示愿與晉國結成反梁同盟,共推李存勖為盟主。李存勖力排眾議,毅然發兵相救。他親率晉軍東進,于是年十二月進至距離柏鄉五里處的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隔河對峙。

天祐八年(911年)正月,李存勖命周德威率三百精騎到梁軍營前挑戰,激怒梁將王景仁,將梁軍誘至鄗邑以南的平原曠野地帶。他利用地形優勢,以逸待勞,在梁軍疲憊時率騎兵突擊,大破梁軍,俘獲梁軍將校二百八十五人,斬首二萬級。此戰,梁軍伏尸數十里,龍驤、神威、神捷等精銳禁軍全軍覆沒,王景仁、韓勍、李思安僅率數十騎連夜逃歸。成德鎮、義武鎮從此徹底倒向晉國。

兼并河北

主詞條:河朔三鎮、桀燕、幽州之戰、魏州之戰、幽州保衛戰

柏鄉之戰后,李存勖決定暫緩對后梁的攻勢,先奪取河北地區,以消除后顧之憂,首要目標便是囚禁父親劉仁恭而繼任幽州節度使的燕王劉守光。他采用驕兵之計,聯合成德、義武、昭義、振武、天德五鎮,遣使奉冊,共尊劉守光為尚父,以滋長其野心。劉守光卻以為六鎮是畏懼幽州兵威,更是驕狂。他得知尚父無權祭天、改元,不顧幕府諸將反對,于天祐八年(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稱帝,國號大燕,史稱桀燕。是年十二月,李存勖命周德威兵出飛狐口(在今河北蔚縣),聯合成德鎮、義武鎮一同征討劉守光。

天祐九年(912年),周德威奪取涿州,進圍幽州。劉守光忙向后梁求救。朱溫親率大軍北上,命楊師厚圍攻棗強,又命賀德倫攻打蓚縣(治今河北景縣)。但梁軍雖攻破棗強,卻在蓚縣被晉將符存審、史建瑭擊敗。朱溫羞憤發病,返回洛陽,不久便被其子朱友珪弒殺。

天祐十年(913年),朱友貞發動政變,誅殺朱友珪,奪取帝位,史稱梁末帝。而晉軍則連奪幽州鎮統轄的順州(治今北京順義)、檀州(治今北京密云)、武州(治今河北宣化)、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營州(治今遼寧朝陽)等地。是年十一月,李存勖親征燕國,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一直被劉守光囚禁)、劉守光父子。他留周德威鎮守幽州。

天祐十一年(914年),李存勖返回太原,處死劉仁恭父子,以祭奠李克用。當時,李存勖南破后梁,北定桀燕,威震天下。王镕、王處直相繼遣使入晉,共推李存勖為尚書令。李存勖依禮三辭,而后接受尚書令之職。他在太原開設霸府,建立行臺,以唐朝皇帝的名義承制任命官吏。

天祐十二年(915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病逝。梁帝朱友貞趁機將魏博鎮分為兩鎮,以削弱藩鎮勢力,結果引發魏博兵變。變兵囚禁新任節度使賀德倫,請降于晉。李存勖乘勢進占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并處死變兵首領張彥等人,以威懾兵變士卒,穩定亂局。他收魏博牙兵為親軍,親自兼領魏博節度使,隨后又攻取德州、澶州(治今河南清豐西)。是年七月,李存勖進兵莘縣,與梁將劉鄩展開對峙。

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聲言回師太原,以引誘劉鄩出戰。劉鄩果然中計,欲趁機奪回魏州,結果遭到李存勖、李嗣源、符存審的三面夾擊,在元城一戰中全軍潰敗,逃奔滑州(治今河南滑縣)。此后,李存勖又遣軍接連攻取衛州(治今河南衛輝)、洺州(治今永年東南)、相州(治今河南安陽)、邢州(治今河北邢臺)、滄州、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等地。黃河以北除黎陽(治今河南??h東)一地外,全部被晉國占領。梁晉形勢從此發生逆轉。

天祐十四年(917年),壽州刺史盧文進叛附契丹,并引契丹軍南下。眾多契丹大軍入寇,山谷之間,氈車毳幕,羊馬彌漫。有人說契丹軍有五十萬。周德威堅守幽州,遣使向李存勖求援。此時李存勖擁有的馬只有一萬匹,仍然派李存審、李嗣源率軍迎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為前鋒,到達距離幽州60里的地方,契丹一萬騎兵突然殺來,李存審、李嗣源極力迎戰,打的契丹大敗,契丹丟棄的毳幕、氈廬、弓矢、羊馬漫山遍野、不可勝紀。李存審、李嗣源的軍隊繼續追擊契丹,俘斬數以萬計。李存審、李嗣源的軍隊進入幽州。

夾河對峙

主詞條:楊劉之戰、胡柳陂之戰、德勝之戰

契丹敗退,北疆暫保無憂。李存勖開始調兵南下,推鋒至黃河岸邊,與梁軍夾河對峙,爭奪黃河沿岸各處要點。

天祐十四年(917年)十二月,李存勖率軍東進,連破梁軍數座營寨,攻陷楊劉城(魏州通向鄆州的重要渡口,在今山東東阿北),俘獲守將安彥之,并攻掠至鄆州(治今山東東平)、濮州(治今山東鄄城北)一帶。當時,朱友貞正在洛陽進行祭天大典,聞訊倉皇趕回汴州,組織復奪楊劉城。但謝彥章數次用兵,始終未能收復楊劉城。

天祐十五年(918年)八月,李存勖調發河東、魏博、幽州、橫海、義武等鎮軍隊,齊集魏州,準備直搗汴州,一舉滅亡后梁。是年十二月,李存勖由濮州境內的麻家渡渡過黃河,進駐胡柳陂(在今山東鄄城西北),與梁軍展開血戰。晉軍大敗,周德威戰死。李存勖被迫據土山自保。當時,圍山梁軍多是步卒,而且立足未穩。李存勖采用閻寶、李建及的建議,以騎兵突擊,終于反敗為勝,擊潰梁軍。此戰,晉軍雖乘勝奪取濮陽,但也因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只得撤歸河北。

天祐十六年(919年),符存審進據德勝城(魏州通向汴州的重要渡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并夾河修筑南北兩城。梁將賀瑰圍攻德勝南城,并以竹索連結戰船橫列河面,將李存勖所率援軍阻在黃河北岸。李建及率三百勇士,乘船駛至河中,斧劈火燒,沖破了梁軍船陣。李存勖乘勢揮軍渡河,大敗梁軍。后來,梁將王瓚從黎陽渡河,屯據楊村渡,修造浮橋,儲存大量軍需物資。而李存勖也征發數萬民丁,擴建德勝北城。當時,梁晉兩軍每日大小百余戰,互有勝負。

建國稱帝

主詞條:同州之戰、鎮州之戰、定州之戰

天祐十七年(920年),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攻取同州(治今陜西大荔),叛梁降晉,結果遭到劉鄩的圍攻,遣使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命符存審、李嗣昭、李建及出軍援救,在同州、渭河兩次大敗劉鄩,并追擊至奉先(治今陜西蒲城)一帶。河中鎮從此歸附于晉國。

天祐十八年(921年),成德軍將張文禮煽動兵變。李存勖迫于形勢,授其為成德兵馬留后。不久,河中、昭義、橫海、成德等十一藩鎮,一同遣使勸進,請李存勖建國稱帝,被李存勖拒絕。八月,李存勖命閻寶征討成德鎮,圍困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張文禮驚懼病死,其子張處瑾接掌軍事,繼續負城頑抗。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勾結耶律阿保機,引契丹軍南下,意圖背叛李存勖,結果被義子王都囚禁。王都繼任節度使,不久便被契丹軍圍困在定州。

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所有軍隊南下,空國入寇。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勖率領五千騎兵先進,到達新城(治今河北高碑店)北,遇到契丹一萬多騎兵,契丹受驚逃走。李存勖將軍隊分成兩部分去追擊,行數十里,擒獲契丹君主的兒子。契丹逃跑時因為沙河橋狹冰薄而導致很多契丹軍溺死。契丹軍退至望都。李存勖進軍望都,打的契丹大敗。契丹撤退時遭遇大雪,人馬無食,死者相屬于道。但與此同時,晉軍在鎮州失利。李存進戰死。而梁軍則趁虛反撲,攻克衛州、新鄉等地,重新奪回河北重鎮相州。是年九月,鎮州終因久被圍困,糧盡力窮,被符存審攻破。張處瑾及黨羽張處球、高濛、李翥等皆俘送魏州處死,張文禮也被劈棺戮尸。李存勖又兼領成德節度使,將成德鎮直接納入晉國管下。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接受諸鎮勸進,在魏州稱帝,改天佑二十年為同光元年。他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后唐。當時,后唐轄有魏博、成德、義武、橫海、幽州、大同、振武、雁門、河東、河中、晉絳、安國、昭義等十三個節鎮、五十個州。

滅亡后梁

主詞條:后梁、后唐滅后梁之戰

后唐建立的同時,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契丹不斷侵擾幽州,兵鋒直逼河北。潞州守將李繼韜叛附后梁,梁將董璋急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意圖吞并昭義鎮,直接威脅后唐西都太原的安全。李存勖為了扭轉戰局,決定趁梁軍東面防守空虛之機,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再伺機進圖汴州。同光元年(923年)閏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五千步騎,連夜冒雨渡河,一舉襲破鄆州。朱友貞聽聞鄆州失守,命王彥章率軍阻止唐軍西進。李存勖命朱守殷嚴守德勝,自率親軍進屯澶州。

五月,王彥章出兵楊村渡,攻克德勝南城,繼而順河東下,攻打楊劉城。他打算先隔斷河北唐軍與鄆州的聯系,再圖收復鄆州。而李存勖則命朱守殷放棄德勝北城,裝載軍需器械浮河而下,協助李周固守楊劉城。兩軍各自沿河一岸疾進,邊行邊戰,互有勝負。不久,王彥章進抵楊劉城下,揮軍強攻,晝夜不息,并以巨艦九艘橫亙河津,阻攔唐軍增援。他屢攻不克,只得退屯城南,筑壘連營,以阻擊唐軍渡河。六月,李存勖親臨楊劉,一面命唐軍出營挑戰,牽制梁軍兵力,一面命謀臣郭崇韜領兵奔赴博州(治今山東聊城東北),在黃河東岸修筑新城,以接應鄆州唐軍。王彥章率軍急攻博州新城,還用十余艘巨艦置于黃河中流配合作戰。郭崇韜據城堅守,李存勖亦率軍自楊劉增援。王彥章只得撤軍,退保鄒家口。李存勖與鄆州李嗣源重新恢復了聯系。七月,王彥章復攻楊劉,再次被唐軍擊敗,遂撤師西歸,退保楊村,不久便被召回汴州。段凝接任主帥。

八月,朱友貞部署四路反擊:命段凝攻澶州、董璋攻太原、霍彥威攻鎮州、王彥章攻鄆州,打算在十月向后唐發動總攻,但因兵力分散,造成汴州防守空虛。他還命梁軍掘開滑州(治今河南滑縣)南面的黃河大堤,以阻止唐軍進攻汴州,但同時也將梁軍主力阻隔在決河以北。九月,梁將康延孝投降后唐,將后梁軍情盡數告知李存勖,建議唐軍趁虛襲取汴州。而李嗣源則在鄆州附近大敗王彥章,俘獲梁軍將校三百余人,迫使梁軍退保中都(治今山東汶上)。十月,李存勖自楊劉渡河,進抵鄆州,并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俘殺王彥章。當時,諸將都認為應先攻占兗州等地,再乘機而動。李嗣源則堅持趁虛襲汴的戰略。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前軍倍道兼程,向汴州進發。是月初九日,李嗣源抵達汴州,揮軍攻城。朱友貞自殺,梁將王瓚開城投降。李存勖于同日抵達,由大梁門進入汴州,后梁正式滅亡。

平定前蜀

主詞條:前蜀、后唐滅前蜀之戰

梁晉爭霸期間,南方還存在很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據有三川(指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山南西道),定都于成都,其國主稱皇帝,與后梁分庭抗禮。后主王衍在位時,奢侈淫靡,大興土木,委政于宦官、狎客,縱容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致使朝政敗壞,貪腐成風。他還在國內四處巡游,強制沿途州縣供應食宿,百姓苦不堪言。后唐滅梁,威震天下,岐國、楚國、吳越國、閩國、南平國等割據政權紛紛入貢稱藩,前蜀卻不肯臣服。李存勖便有意討平前蜀。

同光二年(924年),客省使李嚴出使前蜀,趁機刺探蜀中虛實,他歸國后極力主張伐蜀,稱蜀國已有亡國之象,更堅定了李存勖出兵滅蜀的決心。當時,前蜀為了防御后唐,在兩國邊界駐有重兵。同年八月,李存勖又遣使者李彥稠入川,表示要與蜀國修好,以此麻痹王衍。王衍信以為真,派翰林學士歐陽彬為唐蜀通好使,出使后唐,同時還撤除了邊界守備。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以魏王李繼岌為主帥,統領六萬大軍,征討前蜀。李繼岌年幼,軍務皆有副手郭崇韜決斷。唐軍以康延孝、李嚴為前鋒,連克威武城(在今陜西鳳縣東北)、鳳州(治今陜西鳳縣)、興州(治今陜西略陽)等地,繳獲大批糧草。而與此同時,王衍仍在國內巡游作樂,到達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時方知唐軍來犯。他急忙組織三萬兵馬迎戰,卻被唐軍擊潰于三泉(治今陜西寧強西南)。前蜀各處藩鎮紛紛來降,王衍倉皇逃回成都。是年十一月,前蜀中書令王宗弼發動政變,囚禁王衍、后妃及諸王,自稱西川兵馬留后。他以王衍的名義邀請李嚴到成都,商談投降事宜。李嚴馳入成都,撫慰前蜀官吏、百姓,命蜀軍撤去成都的軍事防備。不久,李繼岌率大軍進抵成都。王衍率百官出城拜降,前蜀正式滅亡。南方諸國皆驚懼不已。

死于兵變

主詞條:鄴都兵變、興教門之變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嘩變,推裨將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魏州。邢州、滄州也相繼發生兵變,河北大亂。元行欽帶兵進討,但卻連連失利。李存勖本欲親征,被宰臣勸阻,只得起用李嗣源,讓其率侍衛親軍北上平叛。李嗣源在魏州城下遇到親軍嘩變,被劫持入城,與叛軍合勢。他本無反意,但迫于內外形勢,又無以自明,只得率變兵南下。

三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汴州指揮平叛。但李嗣源已搶先占據汴州,得到大批唐軍將領擁戴。李存勖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他再三撫慰士卒,許以厚賞,但已為時太晚。士卒均不感皇帝恩德,沿途逃散過半。當時,李繼岌已率征蜀大軍班師,途中因平定后軍康延孝叛亂,被耽誤了歸程。

四月,李存勖決定前往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西北),與李繼岌會合,再聯兵進剿李嗣源。他命扈從軍兵候于宮門外,自己在內殿進食。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李存勖親率宿衛出戰,殺死數百亂軍,最終被流矢射中,死于絳霄殿,時年四十三歲。伶人善友將樂器覆蓋在李存勖身上,縱火焚尸。李繼岌軍至渭南,因部屬潰散,被迫自縊而死。征蜀大軍則在副使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是月,李嗣源進入洛陽,在李存勖靈前稱帝,史稱后唐明宗。

七月,李嗣源將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廟號莊宗,追謚為光圣神閔孝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處置后梁君臣
李存勖與后梁抗衡,打得是“為唐復仇”的旗號,故此在滅梁后便拆毀朱氏宗廟,追貶后梁二帝朱溫、朱友貞為庶人。他還打算掘開朱溫的陵墓,劈棺戮尸,但因張全義力勸而作罷,最終只鏟除了墓地闕室。此外,李存勖以誅殺逆臣的名義,族滅后梁宰相敬翔、李振以及權貴趙巖、張希逸、張漢杰等人,又以“助梁篡唐”的罪名,貶竄唐朝舊臣鄭玨、蕭頃等十一人。

但對后梁所署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刺史等武臣,只有肯歸附后唐,李存勖都會予以承認。如宣武節度使袁象先、鎮國軍留后霍彥威、宣義軍留后段凝、耀州刺史王晏球、匡國軍節度使溫韜,不但赦罪留任,還被賜以國姓(李姓)。溫韜曾盜掘唐朝諸帝皇陵,被稱作“罪與朱溫相埒”,李存勖都未予追究其罪責。李存勖的這一舉措,使得處于后梁直接統治下的河南地區,全都接受了后唐的統治。

●遷都洛陽
后唐建立時,李存勖因曾兼任河東、魏博、成德三鎮節度使,遂實行三都制,以三鎮治所為都城。其中,太原號為西京;魏州升為興唐府,號為東京;鎮州升為真定府,號為北都。

后梁滅亡后,李存勖將后梁的西都洛陽改稱東都,定為后唐國都,同時以雍州京兆府(長安)為西京。原西京太原改稱北都,東京興唐府改稱鄴都。北都真定府則廢除都號,復稱成德軍鎮州。

●吞并岐國
岐國是李茂貞在唐末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據有關中鳳翔一帶,強盛時轄有二十余州,但因屢被后梁、前蜀所敗,最終只剩七州之地。李茂貞因勢力較弱,始終不敢稱帝,而是沿用唐朝年號,以與后梁相對抗。后唐滅梁時,李茂貞曾致書慶賀,以李存勖的叔父自居。

同光二年(924年),李茂貞聽聞后唐定都洛陽,心中不安,于是上表稱臣,命其子李從曮入京朝貢。李從曮在洛陽親見唐軍軍容之盛。李茂貞更加憂懼,遂上表朝廷,請行“藩臣之禮”,被改封為秦王。具有獨立性質的岐國從此消失。

●縱容皇后干政
李存勖在位期間,皇后劉氏權力極大,所發布的教令與皇帝詔敕具有同樣效力,各地官府都必須執行。劉氏生性貪婪吝嗇,不但和李存勖一同聚斂錢財,還派人到各地經商,連柴火果蔬之類都要加以販賣,從中獲利。四方貢獻的錢財都據為己有,卻吝嗇不賞,只用于供養伽藍。降將如袁象先、溫韜、張全義,都通過厚賂劉氏而得到重用。

同光四年(926年),國內饑荒,洛陽府庫空竭,禁軍軍士都不發軍糧。親族家眷只能以野菜充饑,以致凍餓而死者無數,很多軍士甚至被迫典賣妻兒。而這時正逢鄴都兵變,軍中流言四起,形勢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宰相率百官上表,請李存勖開內庫賑災。李存勖應允,但劉氏卻不肯答應,稱生死有天命決定,非人力所能挽回。后來,宰相又在便殿議論。劉氏躲在屏風后面偷聽,竟然將自己的梳妝用具、兩口銀盆,以及三個年幼的皇子,送到宰相面前,稱宮中只剩這些,讓他們拿去賣了以籌備軍餉,嚇得宰相惶恐而退。

●寵信伶宦
李存勖對伶人極為寵信。早在稱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楊婆兒為刺史,而貽誤戰事。伶人周匝在胡柳陂之戰中被梁軍俘虜,因伶人陳俊、儲德源的保護而免死。后唐滅梁后,李存勖竟然要授陳俊二人為刺史,以報答二人對周匝的救命之恩,結果被郭崇韜勸阻。他承認郭崇韜所言乃是公正之論,但最終還是任命陳俊二人為刺史,原因竟然是言而無信愧見周匝。而當時,親軍中很多百戰將士都沒得到刺史之職,對此無不憤慨。

伶人們更是隨意出入宮禁,欺凌大臣,群臣皆敢怒而不敢言,有的甚至反過來巴結伶人,以保求富貴。藩鎮節度使也爭相重金行賄。在這些伶人中,為害最深的是景進。李存勖以景進為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想知道宮外之事都要屏退左右,單獨詢問景進。景進由此大進讒言,干預朝政。文武百官對景進都忌憚不已。

而本已衰微的宦官勢力在同光年間也死灰復燃。后唐建立后,李存勖詔命各地,讓將前朝宦官送回京師洛陽,以致宮中宦官激增到近千人。這些宦官有的擔任諸司使,有的充作藩鎮監軍,都被李存勖視為心腹。他們恃寵爭權,肆意干預軍政,凌慢將帥,使得各藩鎮皆憤怒不已。后來,宦官、伶人奉命到全國各地挑選美女充實后宮,竟然一次性掠走青年婦女三千人,連魏州軍營兵士的家屬也難以幸免。

●疏忌功臣
李存勖在位期間,對功臣宿將多有猜忌之心。李嗣源是后唐滅梁第一功臣,曾表奏義子李從珂為北京內牙馬步都指揮使,希望李從珂能就近照顧家中。李存勖卻惱怒異常,認為李嗣源“握兵權,居大鎮”,卻插手軍政人事,因此將李從珂貶為突騎指揮使,遠戍石門鎮,并多次駁回李嗣源的入朝請求。而在李嗣源入朝后,李存勖又命朱守殷暗中監視。

而在李存勖晚年,更是變本加厲,對功臣宿將無罪誅戮。郭崇韜在滅梁、平蜀戰役中,戰功顯赫,但與宦官不睦。前蜀滅亡后,蜀人曾請郭崇韜留鎮西川。李存勖對此非常不滿,又聽信宦官向延嗣的讒言,以為郭崇韜截留蜀地財貨,更是怒形于色。他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讓其到成都斬殺郭崇韜,被孟知祥勸止。劉皇后卻私自下達教命,密令李繼岌在成都處死郭崇韜父子。李存勖非但不予追究,還下詔給郭崇韜定罪。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及其部將史武等七人皆因此案牽連而被誅殺滅族??笛有楣?、朱復仇,起兵反唐,很快也兵敗身死。

●重視門第
李存勖在位期間,以門第族望為任官標準。他在稱帝前曾頒布教令,在四鎮判官中擢選前朝士族,作為新朝建立后的宰相人選。義武節度判官豆盧革、河東觀察判官盧程因此被任命為行臺左、右丞相。后唐建立后,豆盧革、盧程以及尚書左丞趙光胤、禮部侍郎韋說先后被拜為宰相。四人均無實學,只因出身名門高第,得以高居相位。故胡三省評論稱:“興王之君,命相如此,天下事可知矣?!?/p>

受李存勖的影響,朝中掌握用人大權的宰執也以門第為命官的重要依據。如樞密使郭崇韜,不僅本人冒認唐代名將郭子儀為祖先,以抬高自己的門第,而且任官不講才能功勞,只看門第高低。他“引拔浮華,鄙棄勛舊”,不肯提拔出身寒微的官員,稱怕被名流所嗤笑。很多勛舊功臣因此受到排擠、壓抑,以致怨聲載道。

軍事

●開拓疆土
同光元年(923年)閏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襲破鄆州,而后在德勝城、楊劉城等地與梁將王彥章、段凝交戰數月,將梁軍主力拖在山東一帶。是年十月,李存勖采取降將康延孝之策,輕騎直取汴州,一路連破中都、曹州,僅用八天便進抵汴州城下,逼得梁帝朱友貞絕望自殺,滅亡后梁。后梁將帥紛紛來降,所屬節鎮州府盡歸后唐所有。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征調同州、華州、邠州等藩鎮兵力以及中央禁軍六萬人,以李繼岌、郭崇韜為主帥,征討割據兩川的前蜀政權。唐軍歷經威武之戰、三泉之戰,屢破蜀軍,于是年十一月入居成都,滅亡前蜀。此戰,唐軍自出師南征,僅用七十日便滅亡前蜀,震動南方諸國。前蜀所轄十個節鎮、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九縣盡入后唐版圖。

●討平叛亂
同光二年(924年)四月,李存勖征發潞州三千軍士,前往涿州戍邊。昭義軍牙將楊立趁機煽動士卒作亂,聚眾攻打子城東門,驅逐節度副使李繼珂、監軍張弘祚。他自立為昭義軍留后,并遣使入洛陽,求取節度使之位。李存勖任命李嗣源為招討使,統領元行欽、張廷蘊等將領,討伐潞州。五月,李嗣源攻破潞州,平定叛亂,將楊立及其黨羽俘送洛陽。李存勖處死楊立等人,并下詔拆毀潞州城防設施。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邢州左右步直軍軍校趙太煽動兵變,占據邢州城,自稱安國軍留后。李存勖命東北面招討副使霍彥威為主帥,征討邢州叛亂。三月,霍彥威攻克邢州,擒獲趙太等人,將他們帶到魏州城下斬首,以震懾城中叛軍。

家族成員

曾祖父母
●朱邪執宜,率部族歸附唐朝,后唐建立后尊為懿祖昭烈皇帝。
●崔氏,后唐建立后追謚為昭烈皇后。

祖父母
●李國昌,原名朱邪赤心,官至代北節度使,后唐建立后尊為獻祖文景皇帝。
●秦氏,后唐建立后追謚為文景皇后。

父母
●李克用,官至河東節度使,封晉王,后唐建立后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嫡母劉氏,初封秦國夫人,后唐建立后被尊為皇太妃。
●生母曹氏,初封晉國夫人,后唐建立后被尊為皇太后,謚號貞簡皇后。

兄弟
據《舊五代史·唐宗室傳》、《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記載,李克用生有八子,李存勖排行最長。
●李存霸,官至河中節度使,封永王,興教門之變后被亂軍所殺。
●李存美,封邕王,興教門之變后不知所蹤。
●李存禮,封薛王,興教門之變后不知所蹤。
●李存渥,官至天平節度使,封申王,興教門之變后被亂軍所殺。
●李存乂,官至保大軍節度使,封睦王,因是郭崇韜之婿而被李存勖處死。
●李存確,封通王,興教門之變后藏匿于民間,被霍彥威所殺。
●李存紀,封雅王,興教門之變后藏匿于民間,被霍彥威所殺。
此外,李存勖還有幾位兄弟散見于《資治通鑒》以及新舊《五代史》的各人物傳記中。
●李落落,擔任鐵林指揮使,乾寧三年(896年)被梁軍擒獲,送交羅弘信處斬首。
●李廷鸞,天復二年(902年)時被梁軍擒獲。
●李存矩,擔任新州刺史、威塞軍防御使,總領山后八軍,貞明三年(917年)死于祁溝關兵變。

而據《李克用墓志》記載,李存勖有一個哥哥李嗣昭,二十三個弟弟,分別是李存貴、李存順、李存美、李存矩)、李存范、李存霸、李存規、李存璲、李善意、李大馥、李重喜、李小馥、李柱柱、李神奴、李常住、李骨骨、李喬八、李外端、李小惠、李延受、李小住、李口寶、李小寶。

后妃

皇后
●皇后劉氏,初封魏國夫人,同光二年(924年)四月冊為皇后。興教門之變后逃奔太原,出家為尼,最終被李嗣源賜死。后晉時期,追謚為神閔敬皇后。

妃嬪
●淑妃韓氏,初封衛國夫人,同光二年四月封為淑妃,后唐滅亡時陷于契丹。
●德妃伊氏,初封燕國夫人,同光二年四月封為德妃,后唐滅亡時陷于契丹。
●昭儀侯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汧國夫人。
●昭容夏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虢國夫人。明宗年間賜嫁于契丹李贊華。
●昭媛白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沂國夫人。
●出使美宣鄧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珝國夫人。
●御正楚真張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涼國夫人。
●司簿德美周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宋國夫人。
●侍真吳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渤??し蛉?。
●懿才王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太原郡夫人。
●咸一韓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昌黎郡夫人。
●瑤芳張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清河郡夫人。
●懿德王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瑯琊郡夫人。
●宣一馬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扶風郡夫人。
●郭氏,登州刺史郭歸厚之女,原為梁帝朱友貞之妃,后梁滅亡后被李存勖納入后宮,后出家為尼,法名誓正。
●侯氏,原為梁將符道昭之妻,夾寨之戰時被李存勖俘獲,一度寵冠諸宮,號為“夾寨夫人”。
●某氏,因貌美有子遭到劉皇后的嫉妒,被劉皇后賜于元行欽為繼室。

子女

兒子
●李繼岌,官至興圣宮使,封魏王,以西南面行營都統之職領軍滅蜀。興教門之變后,在渭南兵潰自殺。
●李繼潼,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后不知所蹤。
●李繼嵩,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后不知所蹤。
●李繼蟾,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后不知所蹤。
●李繼嶢,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后不知所蹤。

女兒
●義寧公主,嫁宋廷浩,生宋偓,孫女為宋朝孝章皇后。

李存勖的詩(共5首詩)
  • 《陽臺夢》
    薄羅衫子金泥縫,困纖腰怯銖衣重。笑迎移步小蘭叢,亸金翹玉鳳。嬌多情脈脈,羞把同心拈弄。楚天云雨卻相和,又入陽臺夢。
  • 《歌頭》
    賞芳春,暖風飄箔。鶯啼綠樹,輕煙籠晚閣。杏桃紅,開繁萼。靈和殿,禁柳千行斜,金絲絡。夏云多,奇峰如削。紈扇動微涼,輕綃薄,梅雨霽,火云爍。臨水檻,永日逃繁暑,泛觥酌。露華濃,冷高梧,凋萬葉。一霎晚風,蟬聲新雨歇。惜惜此光
  • 《一葉落·一葉落》
    一葉落,搴珠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 《陽臺夢·薄羅衫子金泥鳳》
    薄羅衫子金泥鳳,困纖腰怯銖衣重。笑迎移步小蘭叢,亸金翹玉鳳。嬌多情脈脈,羞把同心捻弄。楚天云雨卻相和,又入陽臺夢。
  • 《陽臺夢·薄羅衫子金泥縫》
    薄羅衫子金泥鳳,困纖腰怯銖衣重。笑迎移步小蘭叢,亸金翹玉鳳。嬌多情脈脈,羞把同心捻弄。楚天云雨卻相和,又入陽臺夢。

古詩大全

好86網為您提供李存勖簡介,李存勖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李存勖古詩大全,李存勖的詩,李存勖作品目錄

http://www.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98bf43ac9b98bf/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