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胡瑗    hú yuàn 宋代詩人

(93—1059)宋泰州如皋人,一作海陵人,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以經術教授吳中。仁宗景祐初,更定雅樂,以范仲淹薦,與阮逸同校鐘律,分造鐘磬。后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教學有法,規章制度悉備。慶歷中興太學,即取其法?;实v中,遷國子監直講,其徒益眾,禮部取士,其弟子十居四五。嘉祐初,擢天章閣待制,仍治太學。以太常博士致仕。有《周易口議》、《洪范口義》、《皇祐新樂圖記》等。

本    名
胡瑗
所處時代
宋代
出生地
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江蘇如皋)
去世時間
1059年
主要作品
《石壁》 《睢陽五老圖》
主要成就
創立理學“安定學派”為“宋初三先生”之一創立蘇湖教法
信    仰
儒學
祖    籍
陜西省子長縣安定鎮

生平

祖籍今陜西子長縣的安定堡(一說現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今江蘇泰州市海陵區一下等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顯赫,始祖胡遵為晉車騎將軍,后裔中曾有過兩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參軍時舉家隨遷,但自其父胡訥任寧海軍節度推官后,在當時 屬于下等官吏,因俸祿較少,竟步入“家貧無以自給”的境地。 胡瑗自幼聰穎好學,7歲善屬文,13歲通五經,被左右鄉鄰視為奇才。胡訥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胡瑗讀書勤奮,好學上進,且志向遠大,常以圣賢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過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與孫復、石介等人到山東泰山棲真觀求學深造。此間心志遠大,10年不歸,潛心研習圣賢經典。他為了不讓心志受到干擾,每當拆開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不再展讀。在此期間,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鉆研學問,為以后從事教育打下堅實基礎。30歲開外的胡瑗從山東回到家鄉,然而卻7次應考不中。40歲時放棄科舉意念,返回泰州城,在華佗廟旁經武祠(即后來江蘇省泰州中學所在地)辦起了一所書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稱安定書院。 1034年(景祐元年),42歲的胡瑗開始到蘇州一帶設學講授儒家經術。時值原朝廷中向來重視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對廢后被貶該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園開辦郡學后,聘他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兒子范純佑拜其為師。到任后,他即制訂了一套嚴格的校規。由于范公子能帶頭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門的學生無一膽敢肆意踐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學很快就成為了全城各地學府的楷模。 1036年,經范仲淹的引薦,胡瑗以布衣身份,與知杭州的音樂家阮逸同赴開封接受正急于雅樂改進的宋仁宗召見,并奉命參定聲律,制作鐘磬。其間,他合乎古禮的文雅舉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贊賞,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為校書郎官。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隨鎮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陜西,被舉薦為丹州(今宜川縣)軍事推官。此間撰《武學規矩》一書,提倡國家大興武學,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慶歷元年),胡瑗調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觀察推官時,因父親去世而辭官回家奔喪。翌年復出,改任保寧(今浙江金華)節度推官。不久應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諒之邀,到當地的州學任主講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業”。其間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钡闹晾砻?,并創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學”。 1044年(慶歷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并效法湖州的辦學經驗興辦了一所中央太學。1050年(皇祐2年)11 月,朝廷再次更定雅樂,仍詔胡瑗與阮逸進京主持,并在司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時間完成。此間兩人還合作撰就了《皇祐新樂圖記》3卷。1052年被任命為國子監直講(主講教授),晉光祿寺丞。被征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間因學識淵博且教學得法,備受學生的歡迎并敬重。 1056年(嘉祐元年),64歲的胡瑗晉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閣侍講,成為了當朝太子的導師。同時兼在太學協助博士的考教訓導與執掌學規。此時雖身為命官,卻始終保持師生平等,常與學生切磋交流,在校園里形成了一種“沈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當時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儲君、眾多知名學者及禮部中的近半官員,故深得學生與朝中上下的敬重,視他為一代宗師,被神宗稱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舊苦讀勤教,并參議朝政。1059年終因積勞成疾而臥床不起。后經仁宗皇帝欽準,領太常博士銜赴杭州長子胡康任所療養。臨行前京城轟動,相送者“百里不絕”。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謚“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為“孔孟衣缽,蘇湖領袖”;文學大家蘇東坡更曾寫下過贊頌他的詩句“所以蘇湖士,至今懷令古”……。 胡瑗在生前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于一身,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其主要貢獻為: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及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遺著有《松滋縣學記》、《周易口義》、《洪范口義》、《論語說》和《春秋口義》等。 人物簡介 胡瑗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 ,與孫復、石介并稱宋初三先生。 胡瑗精通儒家經術 ,以“圣賢自期許”,講“明體達用之學”。 他認為,儒家的綱常名教是萬世不變的“體”,而儒家的詩書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體、文付諸實際,可以“潤澤斯民,歸于皇極”,達到民安國治 、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 ,這是“用”。 他的“明體達用之學”,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 胡瑗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齋,治事包括講武、水利、算術、歷法等,表現了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 胡瑗“白衣而為天下師”。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胡瑗在蘇州、湖州一帶任教實行的教學方法史稱“蘇湖教法”,宋仁宗慶歷中,朝廷興太學,“詔下蘇、湖取其法,著為令于太學”。 著有《周易口義》、《洪范口義》,均入《四庫全書》;另有《論語說》、《春秋口義》。

成就

教書育人

胡瑗畢生從事教育,先后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數千人,對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很有特色和首創精神,不愧為一代宗師。他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成就,經受了千年歷史檢驗,依然熠熠生輝。概言之,大致有以下八個方面:

注重教育

胡瑗在《松滋縣學記》中開宗明義地說:“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他從“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發,揭示了人才、教化、學校之間的內 在聯系,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一是為什么要重視教育?胡瑗認為,治理好國家關鍵在人才,人才要通過教育培養。 二是如何辦好教育?他認為,一要“師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從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于“民”;三要地方行政長官興辦學校。在封建社會中,人民處于無權狀態,封建政權內部的監督機制有名無實,各級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質對于吏治的好壞、人民負擔的輕重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培養真正的人才對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有著現實意義。 北宋初期,教化不興,風俗澆薄,當時的科舉制度崇尚聲律浮華,以詩賦取土,社會上普遍存在著“茍趨祿利”、輕“教化”、重“取士”的風氣,且各地又沒有建立學校。為了培養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瑗認為必須建立“敦尚行實”的學校,這種“立學教人”的主張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力糾時弊

在宋仁宗明道、寶元時期,為了糾正取士不以“體用為本”,只講究詩詞歌賦、學校教育思想,主張以培養通經致用的人才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胡瑗在答宋神宗問時說:“臣聞圣人之道,有體、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于皇極者,其用也?!焙芮宄?,“體”是指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是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標準;“用”是指掌握運用這個基本道德標準去治理國家。也就是說,教育不能只是為了科舉考試,獲取功名,而是培養出既精通儒學經典,又能在實踐中運用的人才。 胡瑗為貫徹“明體達用”思想,作出很大努力并取得成功,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同時他又將“明體達用”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改革之中,成為他從事教育改革和實踐的理論基礎。

改革教育

胡瑗為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歷算等科。凡人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圣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 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長于經義之學的孫覺、朱臨、倪天隱等,長于政事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錢公輔等,長于文藝的錢藻、騰元發等,長于軍事的苗授、盧秉等,還有長于水利的劉彝等人。

普及教育

面對宋初“輕教育”學風不正的狀況,胡瑗還運用歷史對比的方法,著重闡述了“師儒”和“興?!钡闹匾?。他說:“學校之興莫過于三代,而三代之興莫過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藝教萬民而賓興之。糾其有言異者誅,行異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當時宋代官學有兩種:一 是中央官學,二是地方官學(即州縣二學)。慶歷四年(1044年),在第一次興學運動之前,中央官學生員很少,絕大多數為官宦子弟;地方官學,只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準允曲阜先圣廟立學,并賜額“應天府書院”,是為州縣辦學之始,余則寥若晨星。于是胡瑗大聲疾呼“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不僅是對地方行政官員的強烈呼吁,也是對宋朝統治者的忠告。胡瑗主張“廣設庠序之教”,大興地方官學,它不僅可以使人才“繼踵而出”,更為重要的可以“正以民心”,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以達到太平盛世之目的。故慶歷四年四月,宋仁宗采納范仲淹的建議,開天章閣,與大臣們討論扶 振興的良策,慨然下詔全國,要各州、縣都要興辦學校。這與胡瑗倡導的“以仁義禮樂為學”、“致天下之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言傳身教

胡瑗在蘇、湖執教的二十年間,親手制訂了一系列教育規章制度。如學校作息規定:一般上午講解經義,課后復讀500遍;下午講解歷史,復讀100遍;晚上講解子書,復讀300遍。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注意言傳身教,并規定師生之間的禮節,自己常?!耙陨硐戎?,盛夏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決不稍懈。有一次,學生徐積初次見胡瑗,頭稍稍有些偏了,他就直呼“頭容直”。這使徐積從中受到教育,時刻警示自己不僅要儀態端莊,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心也要正直。同時,他又十分關心學生的生活,如學生安濤患了痼疾,他慈父般地給予關照,學生非常感動,說先生之愛如同冬天的太陽。在規章明、要求嚴的情況下,胡瑗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飭”,“衣冠容止,往往相類”,外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據統計,他的學生有1700多名。胡氏這種獨特的學風與校風,先施行于蘇、湖,后旅行于太學,并使此規章制度經皇上批準,在全國推廣,可見其影響之大,效果之好。他的這套教學規章,與后來朱熹所訂的《白鹿洞學規》前后輝映,同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

提高素質

胡瑗十分強調學生要有一個好的身體。他經常教導學生在吃飽飯以后,不要立即伏案讀書,這樣做將有害于身體健康。他要求學生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平時要學會“射箭”、“投壺”和其他各項游樂活動。在重視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他也注重音樂教育,注意用音樂來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如在各種考試之后,他常與學生們會于“肯善堂”歌詩奏樂,至夜始散。在平時,諸齋亦常有弦歌聲達于戶外,致使路人也駐足傾聽。胡瑗提倡體、美、音樂教育,這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開拓創新。

社會實踐

胡瑗在教學中除重視書本教育外,同時還組織學生到外野外、到各地游歷名山大川,并把此項活動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讓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統一。他認為:“學者只守一鄉,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有益于學者矣?!惫仕H率諸弟子自湖州游關中,上至陜西潼關關門,回顧黃河抱潼關,委蛇洶涌,而太華、中條環擁其前,一覽數千里,形勢雄張。他慨然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學者其可不見之哉!”由此證明胡瑗反對閉戶讀書,主張接觸實踐,了解社會,瀏覽名山大川,以開拓胸襟視野,讓書本知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有利于實現他的教育目的—真培養出“明體達用”的致治之才。同時也一語道破了知識來源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真諦。 實行“寄宿制” 宋代起初規定太學學生不能住宿,主要因為太學右側是御書閣,消防工作特別 重要,每到夜半時分,宿舍里的燈燭要全部熄滅,實行“火禁”。嘉祐元年(1056年),胡瑗與孫復主持太學,他們為了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過集體生活,請求有關部門放寬火禁,如發生意外,概由他倆負責。此后太學就實行“寄宿制”。每晚由師生輪流值班,督促火燭小心。同時規定學生每月放假四次,其余時間皆留校住宿。每日起身、就寢以鳴鼓為號,進出校門必須請假,平時也不準隨意會客和離校。這種寄宿生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延伸到州、縣之學,在今日的學校中還直沿襲使用,且日臻完備。 綜觀胡瑗教育生涯,他的確留下了豐富且可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學經驗,并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自強不息、艱苦創業、以苦為樂、終身教育的敬業奉獻精神,而且可以看到他勤勉好學、求真務實、力糾時弊、銳意改革的創新勇氣。同時,還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憂國憂民、躬行力踐、誨人不倦的高尚品質。

杰出思想

倡導天人合一 胡瑗不僅是著名的古代教育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獨特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皆源于其學術思想的深厚造詣。他的學術思想內涵豐富,主要根源于《周易》一書。 易學為講天人之道、講萬物變易法則的學問。胡瑗的《周易口義》是他的學生倪天隱根據先生口述整理而顧。其特點是大膽疑經,自立新解 。據統計,胡瑗僅在《周易口義》一書中,疑經的地方就有10多處;在《洪范口義》中,也糾正了許多不合理的注解。據《宋元學案》記載,胡瑗“日升堂講《易》,音韻高朗,旨意明白,眾皆大服”。丁寶書在《安定言行錄》中引用胡瑗學生王得臣的話說:胡瑗為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時千余士,日講《易》,予執經在諸生列,先生每引當世之事明之?!焙翢o疑問,胡瑗是宋初易學的權威,是一位開源發蒙、鼓動風氣的人物,也是宋代義理易學的創立者。清人全祖望亦在《宋元學案》中追根溯源地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 堅持安民之道的民本思想胡瑗的安民之道,一在求賢用賢,二在養民教民。他以為,君王再能干賢明,若無賢臣輔佐,則“倡而無知,令而無從”,雖有仁義愛民的欲望,亦無法施行仁政于天下。因此,胡瑗說,“天下之廣,生靈之眾,一賢不可獨治,故必群賢并進于朝廷,則可大行其道?!睆V納天下群賢,一可佐君施行仁政,二可輔君增廣視聽,三可致君無為而治。當然,這里所說之“民”,不過是統治階級的左臣右相。但他倡導在州縣辦官員學,則是從教育培養地方基層民眾入手,努力提高他們素質。尤其胡瑗在《周易口義》中“論民本”時說:“不以一己為憂樂,所憂者天下,所樂者天下?!边@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其實是一致的。 主張知行合一 胡瑗還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在講授“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時,因其中所記載的禮儀器物久已失傳,無形象教學之具供學生觀摩,就自制掛圖,懸于講堂之上,讓學生直觀,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另外,還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遠近地區去游歷考察,觀名山大川,開闊學生視野,做到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統一。

歷史地位

胡瑗一生的人格風范,成就業績,不僅受到北宋王朝的充分肯定和北宋學子、學者的傾心敬仰,而且受到后世歷代人們的欽佩。 宋神宗《御題胡安定先生》贊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蘇湖之中。師運而尊,如泰山特屹于諸峰。法嚴而信,如四時迭運于無窮,辟居太學,動四方欣慕不遠千里而翕從。召入天章,輔先帝日侍啟沃萬言而納忠。經義治事,從適士用。議禮定樂,以迪聯躬。敦尚本實,還隆古之淳風。倡明正道,開來學之顓蒙。載瞻載仰,誰不思公?誠斯文之模范,為后世之欽崇!” 宋代的許多名賢如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蔡襄、米芾、司馬光、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或為之作像贊,或為之寫墓志、墓表,稱頌他為“蘇湖領袖”、“東南模范”、“三吳木鐸之鼻祖”、“百代帝師之功臣”、“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王安石《書贈胡翼之》更曰:“孔孟去世遠矣,信其圣且賢者,質諸書焉耳。翼之先生與予并時,非若之遠也?!卑押ヅc孔孟置于同等的地位。 至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下詔,尊胡瑗為“先儒胡子”,“從祀孔廟”,至今山東曲阜孔廟內,“先儒胡子瑗之位”的牌子,仍與韓愈、朱熹等先儒牌位排列在一起。 胡瑗與孫復、石介在歷史上還有“宋初三先生”、“理學三先生”之稱。理學又名宋學,是宋代儒家的哲學思想。漢儒治經側重名物訓詁,宋儒則多以闡釋義理,故名理學。胡瑗堅持樸素的唯物論,反對唯心論,認為“命者稟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開宋儒性命之學的先聲。以傳統的儒學倫理為核心,大膽質疑,自立新解,開宋代義理易學之宗。全面闡述性、命、天、人、政、教的內在關系,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性命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人全望祖撰的《宋元學案》稱:“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蔽闹兴浮鞍捕ㄌ┥健?,因宋初胡瑗講學于南方稱南派,孫復、石介講學于北方稱北派,亦稱泰山派?!俺?、朱二先生”,是指程頤、朱熹。其中程頤是胡瑗的學生,朱熹是程頤的學生?,F代編的《辭?!匪d“理學”條目,雖承認胡瑗、孫復、石介有“宋初三先生”、“理學三學生”之稱,但又說:“其實理學的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顥、頤),至朱熹始集其成?!倍押?、孫復、石介完全置于理學之外。胡瑗在如皋的后裔傳至今已35世,其大門楹聯歷代相傳都是寫的“鄉賢世澤,理學家聲”,或“蘇湖世澤,理學家聲”。筆者曾在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有幸看到1933年編寫的《江蘇省志稿》和1937年出版的《江蘇鄉土志》,都記載:“胡瑗,理學先驅,為二程所宗,朱熹總其成?!边@應該是最符合歷史的定位。

深遠影響

胡瑗一生著作頗豐,可惜大部散佚,傳世很少,且多為門人記錄整理而成?,F存世的經學著作有《周易口義》12卷、《洪范口義》3卷,音樂著作有《皇佑新樂圖記》3卷(與阮逸合撰),余 已散佚。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把古代圣賢名流的“嘉言善行”匯集起來,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讀本,其中就詳細記錄了胡瑗一生的教學活動和事跡,認為可作“百世之法”。南宋書院舉起,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在胡瑗講學之處,亦創辦了“安定講堂”。明代學士程敏政斷言:“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泵骷尉妇拍辏?530年)世宗正式以胡瑗從祀,尊稱為“先儒胡子”。泰州亦在“安定講堂”之地,建立胡公祠,紀念胡瑗先賢,清乾隆五年(1740年)改稱“胡公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胡公祠移至泰州岳墩南麓,現存祠三間,列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清初學者黃宗羲直接繼承了胡瑗“明體達用”的衣缽,開創學貴踐履的經世致用新學風,其實質就是胡瑗倡導的“實學論”。胡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不僅示范于當時,而且也垂法于后世,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無怪乎他的名字和“蘇湖教法”為人們所熟知,且享有很高的聲譽。當代研究胡瑗及其教育方法的不乏其人,國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學者均涉足此領域,當代出版的《中外著名教育家小傳》、《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歷代思想家》、《中國大百科全書》、《辭?!?、《辭源》等權威性著作,對胡瑗都列有專條,翔實介紹。當然,胡瑗畢竟是封建社會的學者和教育家,其思想與行為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然而,歷史地、公允地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誠可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作品

石壁 李白好溪山,浩蕩旌川游。 題詩汪氏壁,聲動桃花洲。 英辭逸無繼,爾來三百秋。 汪公亦蕃衍,宗支冠南州。 其間新建居,林泉最清幽。 竹聲滿道院,山光入書樓。 仙氣既飄飄,儒風亦悠悠。 子孫多俊異,詞行咸精修。 我來至石壁,賞之不能休。 酣味碧溪水,苦飲黃金甌。 因羨汪君居,復思汪君投。 遇景清興發,浩與天云浮。 斐章異繡段,灑翰非銀鉤。 庶與謫仙詩,千古同風流。 睢陽五老圖 始同優烈晚同間,五福俱全戴角冠。 典午山河遵大道,調元宗社對窮桓。 羌夷誰敢窺中夏,朝士猜疑畏歲寒。 肱股賡歌遺韻在,惟吾后進祗膺看。 著述 明代程敏政在其《考正祀典疏》中,曾稱當時學者“大約以為(胡瑗)少著述,而 不得比於濓洛”。然則根據《宋史·藝文志》以及其他目錄書籍的記載,胡瑗著述多達十三種,當不在少數。這十三種著述分別是:《周易口義》、《洪范口義》、《皇祐新樂圖記》、《尚書全解》、《景佑樂府奏議》、《皇祐樂府奏議》、《春秋口義》、《春秋要義》、《胡先生中庸義》、《吉兇書儀》、《武學規矩》、《論語說》、《資圣集》。但可惜的是,除了《周易口義》、《洪范口義》、《皇祐新樂圖記》三書今天尚能看到之外,其馀幾種皆已亡佚。

胡瑗的詩(共2首詩)
  • 《石壁》
    李白好溪山,浩蕩旌川游。題詩汪氏壁,聲動桃花洲。英辭逸無繼,爾來三百秋。汪公亦蕃衍,宗支冠南州。其間新建居,林泉最清幽。竹聲滿道院,山光入書樓。仙氣既飄飄,儒風亦悠悠。子孫多俊異,詞行咸精修。我來至石壁,賞之不能休。酣味
  • 《睢陽五老圖》
    始同優烈晚同間,五福俱全戴角冠。典午山河遵大道,調元宗社對窮桓。羌夷誰敢窺中夏,朝士猜疑畏歲寒。肱股賡歌遺韻在,惟吾后進祗膺看。

古詩大全

好86網為您提供胡瑗簡介,胡瑗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胡瑗古詩大全,胡瑗的詩,胡瑗作品目錄

http://www.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8be343ac9b8be3/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