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宋代]辛棄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
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
也應驚問:
近來多少華發。

百度百科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譯文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野棠花兒飄落,匆匆又過了清明時節。東風欺凌著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夢驚醒。一陣涼氣吹來,向我的孤枕襲來,我感到絲絲寒意。在那彎曲的河岸邊,我曾與佳人舉杯一起飲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與佳人離別。如今人去樓空,只有往日的燕子還棲息在這里,那時的歡樂,只有它能作見證。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聽說在繁華街道的東面,行人曾在簾下見過她的美足。舊日的情事如東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遺憾又像云山一樣一層層添來。假如有那么一天,我們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將會像鏡里的鮮花,令我無法去折。她會驚訝我又白了頭發。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注解

1
野棠:野生的棠梨。
2
匆匆:形容時間過得飛快的樣子。
3
刬地:宋時方言,相當于“無端地”、“只是”。
4
云屏:云母鑲制的屏風。
5
寒怯:形容才氣或才力不足。
6
觴: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
7
系馬:指拴馬。
8
綺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蒼。
9
纖纖月:形容美人足纖細。
10
料得:預測到;估計到。
11
明朝:以后,將來。
12
尊:指酒器。
13
重見:重新相見,重新遇到。
14
華發:花白的頭發。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賞析

辛棄疾絕少寫自己的愛情經歷,偶一為之,便迥異諸家,帶著一種擊節高歌的悲涼氣息。卻少有婉轉纏綿之意。此詞即是其例。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此詞可能是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自江西帥召為大理少卿時作。覽其詞意,當是作者年青時路過池州東流縣,結識一位女子,這回經過此地,重訪不遇,感發而作此詞。

開頭五句:“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樂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鼻迕鲿r節,春冷似秋,東風驚夢,令人觸景生情,萌生悲涼之情感?!坝帧弊贮c出前次來此,也是之個季節。暗合于唐人崔護春日郊游,邂逅村女之事?!翱蛪簟卑抵概f游之夢,“一枕寒怯”之孤單又暗襯前回在此地的歡會之歡愉。果然,下邊作者按捺不住對往事的追憶:“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鼻?、垂楊,宛然如舊,而人去樓空了;只有似曾相識之飛燕,在呢喃地向人訴說,為人惋惜而已。末句化用東坡《永遇樂》“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詞意,卻能翻出新意,頗有信手拈來之感。這五句,作者回憶往日惜別感傷此時不得復見筆落之處愁思可見,這隱隱含悲之語在其詞作中少有。

歇拍處意脈不斷,承接上片回憶之感傷一氣流注而入下片:“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薄熬_陌”,猶言煙花巷。纖纖月出于簾底,指美人足,典出窅娘。據龍沐勛《東坡樂府箋》,此又是從東坡《江城子》詞“門外行人,立馬看弓彎”句脫化而出。極艷處,落筆卻清雅脫俗,此亦稼軒之出眾之處。至此可知此女是風塵女子。這里說不僅“飛燕”知之;向行人打聽,也知確有此美人,但已不知去向了。惆悵更增,所以作者傷心地說:“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鄙夏晗e的舊恨,已如流水之難盡;此時重訪不見的新恨更如亂山云疊,令人如何忍受。皖南江邊山多,將眼前景色信手拈來,作為妙喻。當然,這兩句里已經有意無意地滲透進了家國恨,身世恨,報國無門之恨。不斷之恨當是如此。稼軒遭遇頗多,故融合而難分了。陳廷焯評為“矯首高歌,淋漓悲壯”,便是領會其中的深意。意思本來到此已完,不斷詞人借助想象,又轉出一層意思來:“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奔词惯€有重逢的機會,只恐已屬他人,終如鏡花水月,不復可得,永抱杜牧《嘆花》詩“綠葉成陰子滿枝”之憾了。用意一唱三嘆,造語一波三折,稼軒為詞,達情至切他人有感而覺無可言者,他都能盡情抒發。如鏡里花難折,似有未了之意但不知從何說起。稼軒則又推進一層,造成了余意不盡的結尾:“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意思是:那時,想來她也該會吃驚地、關切地問我“你怎么添了這多的白發??!”只能如此罷了!以想象中的普通應酬話,寫出雙方的深摯之情與身世之感嘆。這白頭,既意味著“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飽含著“老卻英雄似等閑”的悲憤,真可謂百感交集。寫到此,戀舊之情、身世之感已渾然不可分,大有“倩向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水龍吟》)的意味,實為借戀杯之酒,澆胸中感時傷事之塊壘。因為有此一結,再返觀全詞,只覺得無處不悲涼。這結尾,也照應了開頭的歲月如流,于是歸結到蕭蕭華發上,就此頓住。

如上縷析,這篇作品并非沒有其他言情佳作曲折宛轉的內含,然而辛稼軒不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委婉的風致來抒寫,更不用“香衾”、“銀燭”、“玉筋”“紅淚”那些字眼。他筆下揮灑的是東風欺夢、驚見華發,其間僅以“纖纖月”略作點染,一現即隱。整體格調悲涼慷慨,《白雨齋詞話》評為“悲而壯,是陳其年之祖”。

此詞風格迥異之處不僅在其外表,而更在其氣質不同,字里行間隱含著悲涼。它雖寫情事,卻不專為寄男女之情而作,作者的思想感情里本來就浸透了英雄投閑、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免觸處皆發,使得這首愛情詞自始至終透出一股悲憤情感。到后來,就亦比亦彼,渾然難分。同時,對于男女之情,稼軒所表現的也不是纏綿無法擺脫,而是把其一往情深歸之于感慨無限的喟嘆之中。其音調也不是低徊的,凄婉的;而是急促的,擊案赴節、一噴而出的??磥?,這樣的言情詞,就只能是配合著“銅琵琶、鐵綽板”來唱,情詩的。這樣的新境界,只能于稼軒詞中見到了。

周邦彥《瑞龍吟》,寫的也是“桃花人面”的“舊曲翻新”(周濟《宋四家詞選》評)。同一題材,在稼軒手里是敲唾壺盡缺的悲歌,在清真筆下卻是傳統情詞的“淺斟低唱”。周詞是回環吞吐,惟恐不盡;辛詞卻是郁積如山,欲說還休。清真所為是筆觸纖細、筆筆勾勒的工筆仕女圖;稼軒作成的卻是灑脫爽健、一揮而就的潑墨寫意畫。這藝術風格上的差異,是詞人個性與氣質的差異而造成的。同時也能看出稼軒詞作風格之獨特,確實與眾不同。

作者簡介

辛棄疾
辛棄疾[宋代]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更多

辛棄疾的詩(共1635首詩)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疊嶂開,溪頭千步響如雷。扁舟費盡篙師力,咫尺平瀾上不來。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玉女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清波。游人去后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見說仙人此避秦,愛隨流水一溪
    查看譯文
  •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查看譯文
  • 《送劍與傅巖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查看譯文
  • 《滿江紅》
    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后,吹簫聲斷,倚樓人獨,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但試把一紙寄來書,從頭讀。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時足,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最苦是,立盡月黃昏,
    查看譯文
  • 《卜算子修竹翠羅寒》
    修竹翠羅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知無數。只共梅花語,懶逐游絲去。著意尋春不肯香,香在無尋處。
    查看譯文

古詩大全

http://www.meilook.com.cn/shici_view_9f839e43ac9f839e/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