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唐代]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百度百科

從軍行七首譯文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關山月》的調子,無奈著笛聲更增添了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斗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尸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黃沙萬里,頻繁的戰斗磨穿了戰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報后迅速出擊。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先頭部隊已經于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消息。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并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玉門關周圍山巒層層疊疊,像重重屏障護衛著王朝的西北邊防;烽火臺遍布各個山頭。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人們戍邊要依靠烽火來傳遞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馬兒跑過一會兒就看不見蹤影了。

從軍行七首注解

1
獨上:一作“獨坐”。
2
羌笛:羌族竹制樂器。
3
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4
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一作“誰解”。
5
新聲:新的歌曲。
6
關山:邊塞。
7
舊別:一作“離別”。
8
撩亂:心里煩亂。
9
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
10
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11
關城:指邊關的守城。
12
云沙:像云一樣的風沙。
13
表:上表,上書。
14
掩塵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15
龍荒:荒原。
16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17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一作“雁門關”。
18
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19
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20
轅門:指軍營的大門。
21
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后裔。
22
胡瓶:唐代西域地區制作的一種工藝品,可用來儲水。
23
敕:專指皇帝的詔書。
24
星馳:像流星一樣迅疾奔馳,也可解釋為星夜奔馳。
25
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26
烽:指烽火臺。
27
遠戍:戍守邊疆。
28

從軍行七首背景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稄能娦衅呤住肪褪峭醪g采用樂府古題寫的此類邊塞詩。

從軍行七首賞析

第一首詩主要寫戍邊將士濃郁的思鄉懷親之情。前兩句敘事兼寫景,但情含其中?!鞍俪邩恰蓖回S谏衬瓯谥?,四顧無垠,再兼秋日“黃昏獨上”“海風”凜冽,已有空寂孤獨,悲風襲人之感。第三句再以聞“羌笛”吹奏述征戍之苦的《關山月》名曲,以聲寫情,句首冠一“更”字,使主人公的思鄉之情倍增不堪,故逼出最后一句“無那金閨萬里愁?!贝私Y語之妙,不僅不著痕跡地由景入情,而且宕開一筆,反以妻子思“萬里”外親人之語,襯出自己之愁情,兩面俱到,更顯二人心心相印之深情。此詩雖寫愁緒,但融景于情,境界壯闊。在詩人筆下,“百尺”高樓、迢迢“海風”、“萬里”“關山”,無不盡染愁緒,充分體現了主人公悲塞天地的巨大張力和強烈的感染力。

第二首詩亦寫戍邊將士辭家別親的怨愁,但末句翻以豪語結之,表現了戍邊將士忠勇報國的坦蕩胸懷。前三句極寫邊愁。隨著舞蹈的變換,“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調,但不管怎么變換,在內心充滿思親懷故愁緒的人聽來,似乎“總是”在彈奏出“關山”別離的悲歌苦調,徒增心中紛亂的“邊愁”和“不盡”的“別情”。詩歌至此,已將愁說盡,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無余地。如何作結,更見功力。王昌齡不愧是“七絕圣手”,結語施以奇筆,突奏異響,以“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雄偉壯闊之景,將征人濃郁的邊愁一筆撇開,而翻出豪宕情懷。此句雖為景語,但詩人融情于景,在秋風朗月的廣漠背景下,遙望長城萬里的壯麗河山,使征人由對其熱愛而意識到自己保衛河山的神圣職責,個人的區區“邊愁”就不足掛齒了,從而使征人忠勇愛國的高曠情懷在壯麗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體現。此詩構思新穎,多次轉折,前三句與結句是一大轉折,其中“換新聲”與“舊別情”為一小轉折,“總是”二字狀愁緒的強烈,亦頗傳神。

第三首詩通過對冷寂荒涼的古戰場景象的描繪,表現了詩人反對過度開邊之戰,對廣大士卒的悲慘境遇表示了深刻同情。前兩句以“榆葉早疏黃”寫塞外之寒。一個“早”字,突出了塞外物候與內地的不同,內地榆葉尚青,而塞外卻“早”已枯黃凋落。再加之“日暮”昏暗,“云沙”彌漫的戰場苦景的渲染,它折射出戰況的慘烈和士卒的巨大犧牲。故三、四句請求撤軍掩骨,“莫教兵士”在遙遠的“龍荒”之地作無謂的犧牲?!褒埢摹倍趾忸H深,它說明戰場已深入千里,遠遠超出自衛范圍,可見其反對開邊戰爭的態度和人道關懷精神的鮮明和強烈,感情悲憤至誠。此詩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后兩句說理,但以“掩塵骨”“哭龍荒”兩個生動情節的描繪,使反對開邊之理顯得有據可依,理直氣壯。

第四首詩通過對塞外遼闊的戰場景象和激烈征戰生活的描寫,抒發了誓死報國的壯烈情懷。前兩句以“青?!薄伴L云”“雪山”“玉門關”等塞外相距遙遠的地名和壯闊意象,勾畫出氣勢恢宏的邊塞場景。其中再以“暗”“孤城”“遙望”等詞語,點出蒼?;暮娜獾乩硖卣?,使人不難體會到一股悲慨之氣已撲面而來。第三句以“黃沙百戰穿金甲”寫征戰,語言極為精練、剛健。大漠風沙的惡劣環境,身經“百戰”的慘烈經歷,“金甲”磨穿的艱苦卓絕,不僅未使主人公斗志頹喪,而是歷練得更為堅強,斗志更加高昂,故第四句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誓言作結,就顯得水到渠成,滿篇生輝。此詩以戰場的苦寒、征戰的艱險反襯豪壯的英雄本色,對比鮮明,形象生動;以塞外博大壯闊之景驅昂揚豪邁之情,珠聯壁合,情景照人,不愧為“盛唐氣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第五首詩寫唐軍前后齊出,夜戰殲敵的過程,頌揚了唐軍所向無敵的聲威。首句寫景?!按竽L塵”遮天蔽日,故白晝“昏”暗,這雄渾蒼茫之景,既展示出戰場惡劣的氣候,又襯托出軍情的緊急。第二句寫人。在這飛沙走石的天氣里,唐軍不畏風沙之烈,揮師疾進?!凹t旗半卷”,狀風沙肆虐,四面橫吹,致使旗難全張,形象十分生動。詩思之奇在第三句的突轉,詩人放下頂風疾進之旅不說,一下跳躍到傳來“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的戰斗捷報,結果干凈利落,出人意料。至此乃知前兩句所寫為后出之增援部隊,詩人正面寫增援部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乃為“前軍夜戰”“生擒”敵首張目,三、四句寫“前軍”雖是側面著筆,但有前兩句后軍形象的烘托,表現出了“前軍”高昂的士氣,戰斗的激烈和決戰決勝的勇猛。將一場大戰壓縮到一首絕句之中,寫得如此壯懷激烈,如此搖曳多姿,如此含蘊深厚。

第六首詩通過描寫一位征戰萬里,不辱使命,一戰成功的英雄形象,謳歌了唐朝將士的神勇無敵。首句以洗練之筆,勾畫出一個肩背胡瓶,身跨戰馬的將軍形象,第二句雖為景語,但人在景中。將軍在一輪“秋月”的照耀下,巡行在遙遠的“碎葉城西”,碧空如洗,月華晶瑩,信馬而行中透出幾分鎮定悠然。第三句氣氛急轉,皇帝開戰的詔書和授予軍權的“尚方寶劍”如流星一樣迅疾送達前方。第四句寫將軍辭謝君王的信任,連夜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取“樓蘭”,果不辱使命。此詩弛張有度,前兩句節奏舒緩,有閑庭信步之感;后兩句寫輕松天,有星流擊之威,寫景、敘事、抒情有機結合。

第七首詩寫玉門關一帶遼闊荒遠的博大之景,襯托出戍邊將士不畏艱險的征戰生活。前兩句以“幾千重””總是烽”大筆勾勒出玉門關一帶重密疊嶂,烽火遍布的自然環境?!皫浊е亍钡纳缴稀笨偸欠椤?,即除了烽火臺之外,別無它物,荒涼之景中又透射出戰場的肅殺之氣。后兩句寫將士們的戍邊生活?!叭艘肋h戍須看火”寫戰士們駐守在烽火臺上,但由于關山阻隔,相距遙遠,一有敵情,只能舉火報警?!榜R踏深山不見蹤”寫將士們一見烽火,馬上出發迎敵,但由于“深山”林密,峰回路轉,很快就隱沒在峰谷之間,不見蹤跡。此詩寫景的突出特點是大小對比,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將塞外的博大渾浩之景展現得無以復加。寫山動輒“幾千重”,寫烽則“山北山南總是烽”,寫人卻十分渺小,甚至隱晦。要么憑著烽火的升起,依稀可見“遠戍”之人,要么一進“深山”便蹤跡全無,既是對比,又兼反襯。以小襯大,則境界愈大;以大襯小,則人物更顯。詩中征人的艱苦生活,對敵斗爭的神速果敢,縱橫馳騁的英雄之態,盡在這大小之辨中放射出奕奕神采,故其“山高月小”的美學效果十分震人。

作者簡介

王昌齡
王昌齡[唐代]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更多

王昌齡的詩(共296首詩)

古詩大全

http://www.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7f6143ac9a7f61/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