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唐代]魏征

臣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統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諫太宗十思疏注解

1
長:生長。這里指長得好。
2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
浚:疏通,挖深。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4
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5
當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6
域中:指天地之間。
7
休:美。這里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8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9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0
殷憂:深憂。
11
實:的確。
12
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能。蓋,表推測語氣。
13
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
14
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吳,指北方。越,指南方。
15
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系的人。
16
董:督責。
17
振:通“震”,震懾。
18
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19
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0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1
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熬?,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2
將有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
23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4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5
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沖,虛。牧,約束。
26
下:居……之下。
27
盤游:打獵取樂。
28
三驅:據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29
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0
慮壅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1
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2
正身以黜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3
弘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4
簡:選拔。
35
效:獻出。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6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37
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諫太宗十思疏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于屏風之上。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但魏征的這篇文章卻一掃六朝浮華的余習,不僅內容充實,明白暢達,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

第一段從開頭至“塞源而欲流長也”,先正說,后反說。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來比喻治國需要從積德這個根本做起。這是正說。接著以比喻的手法來反說,“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是萬萬不可能的。正說和反說,歸結到君主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那將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危及治國之本,動搖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段從“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別從“在殷憂”和“既得志”等不同時期所采取的不同態度,正反論述。君主“在殷憂”時,一定能竭盡誠意對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對部下竭盡誠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時,往往為所欲為,傲視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視他人,即使親屬也會變得如同行路人那樣互不相認。這樣分別從“在殷龍”和“既得志”等不同情況下正說反說,歸結到守業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從而,告誡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視群臣,與人結怨。因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與眾人結怨,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眾人能保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從“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至結尾,以“十思”全面闡述“積德義”的具體內容。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從多側面進行觀照,多側面地照一照“積德義”的鏡子。人以銅為鏡,唐太宗則以魏征為鏡,魏征又給唐太宗以“十思”之鏡??梢哉f,“十思”之鏡是一個多棱鏡。之所以說“十思”是多棱鏡,是因為它從多側面反映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從多方面開拓了唐太宗“居安思?!钡木辰?,從多方面開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徑:“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p>

全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展開論述。先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提出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結論。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以“思”字作為貫穿行文線索,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說得生動形象;并采用排比、對仗,句式工整,氣理充暢。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現象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
2、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無,通“毋“,不要

措詞
1.名詞用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 貌:指表面上。心:指內心里。
2. 名詞作動詞
江海下百川 下:居……之下。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君:做君主,統治。
3. 形容詞用作名詞
人君當神器之重 重:重權。
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位置。
懼讒邪 邪:邪惡的小人。
擇善而從之 善:好的、可行的意見。
則思正身以黜惡 惡:奸惡的小人、不好的行為等。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見。
居安思危 安:安逸的環境。危:危險的情形。
4. 形容詞用作動詞
智者盡其謀 盡:窮盡。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遠:遠長。
塞源而欲流長者 長:長遠。
克終者蓋寡 終:堅持到底。
5. 形容詞使動用法
欲流之遠者 遠:使……流得遠。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寧。
正身以黜惡 正:使……端正。
思虛心以納下 虛:使……謙虛。
宏茲九德 弘:使……光大。
何必勞神苦思 勞:使……勞累。 :使……辛苦。
6.動詞用作名詞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
7.形容詞意動用法
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 樂:以……為樂,喜歡。
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 憂:以……為憂,擔心。
8.重要虛詞
之: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 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結構助詞,的。
③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代詞,指代天下。
以:
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來,表目的的連詞。
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來,表目的的連詞。
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連詞,表轉折。
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
③垂拱而治:連詞,表順承
④子產而死,誰氣嗣之:連詞,表假設。
哉:
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哉。表反問語氣,呢。
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表反問語氣,嗎。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出自《史記·陳涉世家》。表反問語氣,呢。

重點實詞
蓋:
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因為。
雖:
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然。
②雖董之以嚴刑:即使。
誠:
①必竭誠以待下:形容詞作名詞,誠心。
②誠能見可欲:如果。
下:
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方位狀語作名詞,臣下的意見。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地位低下的人或學識比自己低的人。
當:
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對著,面對。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當(dàng)車:當作。
安:
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哪里。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養生,所能養生的。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環境。
信:
①信者效其忠:誠實。
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請求。
④不求聞達與諸侯:追求。
⑤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醫治。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
所:
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八奔觿釉~的固定結構。
②山巒為晴雪所洗。表被動。
克:
①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②然操雖能克紹:戰勝。
③公乃與克日會戰:約定。
④克己復禮為仁:約束。
終:
①終茍免而不懷仁:最終。
②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
固: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鞏固。
②據秦孝公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堅固······。
③藺相如固止之:堅決,堅持。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本來,原來。
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確實,實在。

古今異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義,樹 木的根;今義,指國家的基礎。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縱情: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虛心:古義,使……謙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義:重大。今義:景色。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以為: 古義:以(之)為;把......當作。今義:認為。樂:意動,以......為樂。
人君當神器之重 神器:古義:特指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今義:泛指祭祀用品。
臣雖下愚(下愚,最愚昧無知的人。謙詞。今無此意。)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行路:古義:形同陌路。今義:走路。

諫太宗十思疏正反論述

  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這樣,說理更加透徹。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固本疏源”,再從反面闡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于“殷憂”“竭誠”與“得志”“傲物”的反復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應)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形象比喻
  文中運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借以闡發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語言樸實雄健
  文章雖多用對偶句,但筆力道勁,氣勢雄健,樸實無華,與六朝的駢賦不同。如“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一句,“恩”“喜”“謬賞”分別與“罰”“怒”“濫刑”反義相對,“加”“因”分別與“及”“以”近義相對,這樣,大大加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這樣的句子體會一下。

雄辯的邏輯力量
  三個段落,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么,人君為什么當“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闡述了這個問題。作者從歷史教訓出發,提醒太宗必須謹慎從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雖沒有用到一個“思”字,但卻始終是扣住“思”字著筆的,實際上緊承第一段解釋了人君當“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難以善始善終;“取之易。守之難”的嚴峻事實:“殷憂”時、“得志”后的不同態度,“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的深刻教訓。同時,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鋪墊。到第三段,作者則明確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說明道理的基礎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體內容,并說明如果能夠做到這“十思”,就能夠發揚光大“九德”修養,使百官各盡其職,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細讀文章,便會發現,作者用一“思”字貫穿全文,前后勾連,層層深入,水到渠成。從提出問題,應當“思”,到分析問題,為何要“思”,再到解決問題——怎樣“思”,結構謹嚴,渾然一體,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征傳》

諫太宗十思疏總體手法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根據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以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的情況,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能“竭誠以待下”,必然使“骨肉為行路”,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難守天下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諫太宗十思疏》談論的雖然是帝王的治國之道和修養問題,但其中的許多真知灼見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這篇奏疏不僅思想內容深刻,在寫作手法上也頗有特點,現試析如下:

一字貫穿
  細讀文章,便會發現,作者用一“思”字貫穿全文。第一段,作者先通過兩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比喻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再用原來的比喻從反面強調這一主旨,最后又從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職責出發推出這一主旨的具體內容:“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由此,不難看出作者一個清晰的思路:“思國安”必先“積德義”,“積德義”對人君來說,就表現在“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傊?,人君當“思”:思慮國家的安定,思謀國運的長遠,思考為政的得失,思量潛伏的危機。
  正如魏征在另外一篇奏疏中指出的:“禍福相倚,吉兇同域,唯人所召,安可不思?”一個“思”字不僅把第一段的內容有機地組織了起來,而且也隱含了魏征對唐太宗的諄諄告誡:作為人君,萬事都要三“思”而后行??!那么,人君為什么當“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闡述了這個問題。他總結歷史教訓,指出歷史上一種常有的現象:“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比缓笥靡环丛懢鋵@一現象提出自己的質疑:“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但人君的取易守難畢竟是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因此,作者接下來就具體分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殷憂”時,竭誠待下;“得志”后,縱情傲物,直至濫用刑罰,目空一切,最終導致天怨人怒,自取滅亡。值得注意的是,本段雖沒有用到一個“思”字,但卻始終是扣住“思”字著筆的,它實際上緊承第一段解釋了人君當“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難以善始善終,“取之易,守之難”的嚴峻事實,“殷憂”時、“得志”后的不同態度,“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的深刻教訓。魏征在這里所提出的這一切都有理有據,焉能不使守成之君的唐太宗思前想后,思深憂遠呢?所以,這一段不僅依然緊扣“思”字回答了人君為什么當“思”,也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鋪墊。
  到第三段,作者則明確提出了應如何“思”。他圍繞節欲、謙遜、謹慎、明智、守法五方面具體提出“十思”,并指出,倘若人君能做到這些,則不但使普天下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各展所長,盡心輔佐,而且也能使人君達到“垂拱而治”的目的,免卻“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的繁冗和辛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緊扣——“思”字做文章,從提出問題——應當“思”,到分析問題——為何“思”,再到解決問題——怎樣“思”,最后歸結為“何必思”。從“思”到“無思”,一字貫穿,前后勾連,使文章條理清晰,思路縝密,結構謹嚴,渾然一體,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一發破的
  緊緊抓住事物的要害,通過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對比,使作者所要闡發的道理深入淺出,令人難忘,是本文在寫作上的第二個特點。本來,國家的長治久安,人君的德行道義,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都是頗為抽象的道理。然而,作者卻洞幽燭微,化難為易,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便一下子點到了事物的要害,可謂一發破的。樹木、河流是人們習見的事物,求木之長必固根本,欲流之遠必浚泉源也是天經地義、毋庸置疑的。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看到了樹木的茂盛與國家的興旺,江河的長流與國運的久遠以及根底的加固與德行的積累、源頭的疏通與道義的流播這兩者之間所具有的極其相似的關系,以此構成比喻,便把道理說得透徹而又形象,易于為人接受。在運用比喻作了正面論述后,作者并不是到此為止,而是緊扣前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述,以起強調作用。但在行文時又有所變化,把正面論述時的兩個比喻的順序巧妙地顛倒了一下,使文意靈動多姿。緊接著,作者仍然從反面進行論述,指出人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即“積德義”的話,那就不僅僅是“根不固”“源不深”的問題,而是“伐根”“塞源”。這就把“不積德義”所帶來的反面結果推到了極致,從而從正面有力地肯定了“積德義”這個論題的正確性。此外,第二段中“殷憂”和“得志”的對比,第三段中“恩所加”與“罰所及”等的對比,都一正一反,不僅內容相對,形式規則,而且觀點鮮明,語氣肯定,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性質??傊?,本文比喻的巧用既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可感性,又加深了讀者對作者所要闡明的主旨的印象。而正說反說、對比鮮明的手法,則不但使行文富于變化,而且使主旨的闡述更為具體、嚴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度。

一唱三嘆
  本文在充分說理的同時,又滿溢著充沛的感情,使文章融情于理,情理交融,是本文在寫作上的第三個特點。魏征對唐太宗是頗有感情的,這不但因為唐太宗具有棄怨用才的寬廣胸懷與氣度(魏征曾是太宗的政敵),更主要的是他從太宗的身上看到了修仁政、濟蒼生、達到天下大治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為國家大展宏圖的前景。當47歲的魏征開始輔佐比他小18歲的太宗的時候,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因此“思竭其用,知無不言”,而太宗對魏征的諫言也“未嘗不欣然納受”。對唐太宗來說,魏征既是一位犯顏直諫的良臣,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嚴師。因此,這種亦臣亦師的身份使魏征的奏疏既理正詞嚴,又情真意摯,說理和抒情得到了有機的統一,表現在本文中也是如此。
  自第一段始,說理莊重從容,感情平緩,至“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一句,則感情初起波瀾:既有對不“積德”卻指望“國安”的斷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謙,更有希望太宗無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而“人君”一句感情則再掀波瀾,這一句無異于對太宗的當頭棒喝:處在如此高位,卻“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可怕的后果你難道真的不知道嗎?至第二段,作者似乎從剛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來,以“凡百元首”一句轉入對歷史教訓的論述之中,感情委婉深沉。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推心置腹,是提醒,是規勸,也是警告,不能不令人動容。至末段,在具體提出“十思”的時候,更是感情真摯,語重心長,作者把他所能想到的,把他認為帝王必然遇到或經常遇到而且必須有明確認識并能正確對待的問題一一羅列,聲聲“思”字,如記記重錘,敲打著唐太宗的心靈,也敲擊著讀者的心靈。而“總此十思”幾句則勾畫了人君“思”后出現的美好圖景,感情又趨于熱情奔放。至最后“何必”一句全文戛然而止,我們仿佛看到一個58歲的老人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這不僅僅是作者的感情慢慢趨于平緩,更是他為國家著想,盡了為臣之職以后的釋然和安然。因此,作者的感情隨說理的深入而不斷變化,時而平靜和緩,時而委婉深沉,時而又熱情奔放。作者或以抒情的語調用含情之筆說理,自始至終讓人覺得是從作者肺腑中吐出,親切入微,如“十思”的闡述;或以形象的語匯用明理之言寄情,緊扣人的心弦,如主旨的提出。
  總之,本文理真情切,情與理得到了有機的交融,不僅使情的抒發不失之空泛,更使理化為了一種閃爍著個性色彩的情思,讓人刻骨銘心,起到一唱三嘆的效果。所以,太宗在閱讀了魏征包括本篇在內的四篇奏疏以后,有這樣的評語:“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边€稱贊魏征“體國情深”。清代的唐德宜在《古文翼》中也說此文“款款而陳,情詞肫摯,忠愛之忱,溢于言表”。這些都是對本文具有情理交融這一特點的恰當評價。

一氣呵成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但魏征的這篇文章卻一掃六朝浮華的余習,不僅內容充實,明白暢達,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從語句看,一是不局限于駢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的特點,而是有所變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個從正面論述的排比句,緊接著又是從反面論述的三個排比句,這是和駢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當使用,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對仗而改用多種句法對偶,如“當神器之重”對“居域中之大”,“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對“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樣,文中既有氣韻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潑靈動的散行句,再加上駢文所特有的對仗工整、音韻頓挫的對偶句,使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于整飭莊重之中呈流轉圓渾之勢,具有特有的美感。從用詞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復的引證、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飾,語言明白曉暢。另外,文章不受聲律拘束,不避首尾虛字,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崇尚質樸的文學主張和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魏征創造的這樣一種駢散相間的章表體,后來就成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對后世陸贄、歐陽修、蘇軾的政論奏議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明君忠臣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位十分難得的諫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感嘆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子殂世,遂亡一鏡也!”唐太宗把大臣當做自己的明鏡,魏征更是一面明亮的鏡子。魏征的敢言直諫,太宗的虛心接納,都顯示出了一代明君和一代忠臣的形象。

作者簡介

魏征
魏征[唐代]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隋唐時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本書里。更多

魏征的詩(共12首詩)
  • 《出關》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v然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
    查看譯文
  • 《五郊樂章·肅和》
    律周玉琯,星回金度。次極陽烏,紀窮陰兔?;鹆稚⒀?,陽泉凝冱。八蠟已登,三農息務。
    查看譯文
  •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百靈侍軒后,萬國會涂山。豈如今睿哲,邁古獨光前。聲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鏘洋鳴玉佩,灼爍耀金蟬。淑景輝雕輦,高旌揚翠煙。庭實超王會,廣樂盛鈞天。既欣東日戶,復詠南風篇。愿奉光華慶,從斯億萬年。第三十二卷。
    查看譯文
  • 《五郊樂章·雍和》
    金懸夕肆,玉俎朝陳。饗薦黃道,芬流紫辰。乃誠乃敬,載享載諲。崇薦斯在,惟皇是賓。
    查看譯文
  • 《享太廟樂章·長發舞》
    濬哲惟唐,長發其祥。帝命斯祐,王業克昌。配天載德,就日重光。本枝百代,申錫無疆。
    查看譯文

古詩大全

http://www.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46ad43ac9a46ad/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