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中國傳統節日信息

對吃貨而言,每一個節日,都意味著特定的吃食,比如春節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自然是月餅,但在月餅出現之前,中秋節吃什么?

答案是糍粑。對川渝地區人民而言,糍粑是中秋的節令美食,它和月餅一樣,意味著團圓,同時,因為入秋,還要作瓜果之薦,陳列黃柑紅橘、紫菱雪藕等物,沒那么講究的,就放些柚子之流,四川人叫氣柑,沒有柚子香甜。

說到糍粑,也有典故,與伍子胥有關,只是不一定為真,畢竟粽子也說過它,只能說在節日美食屆,伍子胥很忙。

說是他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后,作為城墻的基石,儲備下了備荒糧。后來后來夫差繼位后,聽信讒言,他自刎身亡,然后越國勾踐舉兵伐吳,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他的糯米墻就解了危難,后來,每到豐年,人們就用糯米制成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紀念他。

在過去的鄉間,幾乎家家人都會做糍粑。

通常是秋天收獲后,選擇粒大飽滿的(糯)谷子單獨存放。臨近中秋時,才取出谷子加工成糯米,圖的就是新鮮少陳舊味。

中秋節的前天晚上,要泡上糯米,用水浸泡發漲,等到早上一瞧,米吸飽了水,一顆顆白白胖胖。主婦清早起床后,把米撈起來瀝干,裝入木甑內,用旺火蒸熟。等到用手去捏米,摸起來粘手,中間沒半點硬心時,米就熟了。

打糍粑是最費工夫的,通常由青壯男人來做。把熟米飯放入石臼,用木棍杵打。木棍手腕粗,兩頭大中間小,一般要鐵實的木料才行。打糍粑有講究,快、準、穩、狠,木棍下去快,收起來也快,翻來覆去地打,直到把一顆顆糯米,打得均勻、瓷實。勞力寬松的家庭,幾個男人換著打。

不過,在川東一帶,打糍粑是用蘆葦桿。用蘆葦桿舂,幾個男人圍在一起,也很費工夫。但這樣打出來的糍粑,有一股清香味。

糍粑打好了,放進簸箕。簸箕里鋪了層米粉,是用石磨把生大米磨成的粉。石臼里的糯米糊糊,用手把握大小,揪成一團一團的,壓圓壓扁,兩邊粘粉后,晾在簸箕里。晾好后,往鍋里烙。當時都是柴火灶,一定要用微火,兩面都要烙硬,但不能烙糊了。烙好了,還是圓圓扁扁一個,但個頭大了一倍。

糍粑的黃金搭檔叫黃豆面。蒸糯米時,另一口灶炒黃豆,炒得噼噼啪啪響,有的還蹦起來,聞起來香噴噴的,再起鍋涼冷,用用石磨磨成粉。普通的黃豆面,就是黃豆粉兌白糖,蘸糍粑吃。精致的黃豆面,加了各種料。黃豆、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磨的磨,杵的杵,再加白糖混合均勻。

這個團圓節,不少家庭會吃頓好的打牙祭。有時會推一鍋豆花,配著糍粑吃。肉菜要有,當時農村買新鮮肉難,通常都是吃臘肉。干豇豆燉臘肉骨頭,臘肉炒回鍋肉。鍋里煮熟臘肉,案板上切好,一塊一塊晶瑩透亮。娃娃們忍不住,拿手抓一塊吃,大人們也不責罵。如果買到五花肉,就把糍粑切成薄片,加上尖椒、蒜苗、蔥、姜、蒜,炒糍粑回鍋肉吃,別有一番風味。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