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人物事件

漢字自產生以來,就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先秦時期,周朝名存實亡,七國各自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

那么,七國文字有何異同呢?是否能夠互相辨認呢?

在七國文字中,秦系文字與其余六國文字差異較大,其余六國文字又各有不同之處。

東周時期,周王室逐漸衰落,而犬戎又不斷侵擾都城。為避犬戎,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秦襄公親自帶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秦國因護送之功,而被賜予岐山以西土地。

秦國將犬戎趕走,獲取了西周的故地。因為秦人原來與戎人的居住地混雜,文化發展水平比較低。因而,秦直接繼承了西周的文字體系,文字相對保守。相較之下,其他六國文字在當時都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因而,秦國文字與六國文字相差較大。

六國文字中,楚國文字字形比較飄逸,字體比較頎長。而晉系的文字筆畫細勁。齊系文字則裝飾筆畫較多。

七國文字也并非沒有相似之處。

三晉的文字就相去不遠,而齊魯的文字也較為相近。晉文公曾設立六卿之職,讓六卿掌握軍政大權。但是六卿手中權勢愈大,互相攻打,而晉國王室則越來越形同虛設。到最后,韓、趙、魏三家將晉瓜分殆盡。

由于韓、趙、魏三國本是同源,因而三國文字大體相同,都結構較為修長,可以互相辨認。

至于齊地與魯地文字的相似,則是因為兩地相隔較近,交流較多,在文字上差別也就較小。

七國文字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使得文化下移,不僅掌握文字的士階層更加壯大,連新興的地主階級都開始習字識字。一些手工業者也趁機掌握了文化。當時的統治者要求制造器具的手工業者要將姓名刻在所制物品上,以便日后出現問題追責。

這種策略最早興起于秦國,后來也流行于其他諸國。手工業者雖然掌握部分文字,但畢竟學識不夠,有時會出現刻字錯誤和簡化的情況。在這種大背景下,文字的發展是勢在必行的,只是文字并未統一改變。

七國文字之所以存在差異,既與七國統治者各自為政有關,也和民間異體字多有關。

由于周王室日漸衰落,諸侯國各自為政,政令無法統一于中原地區。在這種背景下,文字也就愈加不同。直到秦王一統天下,實行的"書同文"的政策才將這種狀況扭轉。

而在民間,一字多形的情況屢見不鮮。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被寫為不同形態。這些字有些是由官方使用的正體字省改而來,一些則是民間的胡亂造字。

書寫材料的不同,也使得文字差異變大。人們不僅在青銅器上寫文字,還會在陶器、貨幣等物上刻字。各地采用的書寫材料略有差異,有的喜用陶,有的喜用竹簡等材料。譬如,最具代表的喜在帛上寫字的乃是楚地,出土的長沙楚帛書便可為證。即使都在同一種器物上刻字,不同的地區仍然有所不同。

戰國時期貨幣文字極為盛行,但是在秦國和魏國環錢盛行,刀幣則是在齊、燕等地盛行。不同貨幣形狀不同,金屬含量也不同。那么,在其上所刻的字自然也就有所差異。這也是七國文字差異的原因。

七國文字雖然略有不同,還是可以互相辨認的。

首先,七國文字都是由原始的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系出同源。雖有變化,卻是萬變不離其宗。有的字形的改變,也只是簡省,大體還保留原來的形體。

其次,七國之間并非沒有外交聯系。秦國想要吞并六國時,實行連橫政策,而其余六國則實行合縱政策。各國之間除了通過使者進行交往外,也會通過書信往來,如果文字差異過大,那么各國之間也就無法溝通了。

另外,諸子百家著書立說,他們各屬不同國家,其作品卻流通無誤,并不需要翻譯。這也是七國文字可以互相看懂的鐵證。

七國文字的不同雖然也是文字的一種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并不是良性的。它妨礙了文字最基本的交往功能,一字多形的現象也不符合文字的經濟性原則。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