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查成語 成語解釋

在很多時候是不是會看到成語“拔苗助長”會有另一種寫法,那就是“揠苗助長”,那么成語拔苗助長的拔字寫法到底對不對呢?是誰第一個使用了成語拔苗助長這寫法呢?

我們在小學中學到的成語是“拔苗助長”。但其實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的成語來自于經典著作《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說:“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p>

意思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宋國人希望他田里的幼苗能更快地生長。 他每天都去田野看,每次都感到失望。 有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于是他去了田野,一個個地把禾苗抬起來。 那天他很累,但很滿意。 他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一天好累啊,我幫助希邁奧長高了但是我幫我門家的禾苗長了好多?!? 當他的兒子得知此事時,他急忙到田間檢查,發現禾苗全部死亡。于是,孟子嘆了口氣,感慨道:“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p>

這意思是在說世界上很少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幼苗生長更快。認為禾苗長大沒有用,然后放棄它的人,就像一個很懶的人不給禾苗除草。像這個促進幼苗生長的人那樣,任意幫助它生長的人不僅無益,而且會傷害幼苗。

孟子借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解釋說,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渴望完成事情會使事情從好事會變成壞事。

此后,便有了一個成語“揠苗助長”。 兩千多年來,每個人都使用“揠苗助長”的成語,而沒有“拔苗助長”這樣的習語成語。有充分的文獻記載,現代作家郭沫若是第一個使用成語“拔苗助長”的人。

1959年,郭沫若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文藝作品集《雄雞集》。 它包含36篇關于文學和藝術的散文。其中有一篇這樣的文章《關于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 文章說:“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郭沫若在這里將“揠苗助長”簡化為“拔苗助長”,以表達對“命令主義”的批評。 這兩個成語表達的含義是相同的,但是“拔苗助長”的筆劃比“拔苗助長”的筆劃要少且容易識別。 因此,當后來開展掃盲運動時,“揠苗助長”一詞被改為“拔苗助長”。 從那時起,“揠苗助長”從小學教科書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拔苗助長”。

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拔苗助長”已在大陸廣泛使用,但中國臺灣地區并未發生這種變化,并一直在使用“拔苗助長”。

但是,最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內地將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拔苗助長”改為“揠苗助長”。 當前的小學漢語教科書使用“揠苗助長”的正確拼寫。 但是,許多兒童讀物并未改變,但仍使用“拔苗助長”。

例如。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一套兒童讀物《小海豚中華典故親子讀物》中,里面使用的就是“拔苗助長”而不是“揠苗助長”。


两个人免费观看日本|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热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直播